万望配合。”
苏轼:“何大人客气了,应该,应该,皇命大于天,圣上有旨,我等理应勤勉。那么,何大人,请!我们上船谈吧!”
何正臣:“苏大人,本官不明,你我议的是公事,你我也无甚私交,干吗要上游船叙话?干吗不在衙门办案?”
苏轼:“何大人,请问,这次你赴杭可是专为西湖疏浚工程之事而来?”
何正臣:“苏大人消息灵通,所言正是。卑职这次赴杭,就是奉了皇命来调查西湖疏浚事项的。”
苏轼:“那不就对了?何大人,既然大人是来杭州调研西湖疏浚之事的,那么,在衙门里空对空的,怎如在这西湖现场,眼见为实,工程总量,项目效果,岂不能一目了然?”
何正臣:“嗯,这个么,苏大人此言也有道理。那么恭敬不如从命,客随主便,本官就随苏大人上船。不过,本官有言在先。本官上船是随船踏勘,而非游湖赏花,更非声色犬马。所以,一干不相关的人众,还请徊避,以防延误公事。”
苏轼:“呵呵,何大人不亏是御史台出来的,公私分明,严以律己,谨小慎微,火烛小心,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我辈不及,仰望仰望。”
苏轼和何正臣进了船舱,何正臣一看,船舱很大,香粉正浓,一边有七八个歌女舞女满脸堆笑的正春春欲动。苏轼瞪了一眼,这边本待大献身手的莺莺燕燕们,忘不了那些调教,马上收起赤膊上阵的架势,进入静音模式。
主宾分席坐下,苏轼吩咐上茶。这时,夕阳已经西下,月芽已悄悄爬上柳梢。官船荡离了码头,静静地驶向湖心的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此次苏轼疏浚西湖时,利用原有的葑田,加之清湖而出的淤泥堆积而成的。于是,这人造岛就成了西湖三岛中最大的一岛。由于是人造的岛,堆积时可以随意,所以,三潭印月也就成了一处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名胜。
何苏一行,乘船来到了岛上。苏轼邀何正臣上岛,说是实地踏勘。何正臣也不好意思拒绝,再说,心里有想,造岛,这是国富民强的年代歌舞升平的闲事。你们杭州就这么有钱了?没事,在湖中造个岛玩玩?
众人下船,踏上小岛,首见的是一注荷塘,塘上有九曲桥。还没登桥便见满眼荷叶绿,闻得一塘荷香。深绿色的荷叶,上的水珠还在晃动,珠光点点,闪闪烁烁。在这一片绿色之上,是满塘硕大而带露的荷花。或含苞,或盛开,娇态不一。那浅红渐深的花瓣在绿叶的映衬下分外妖娆。九曲桥之后,沿着堤埂。杨柳依依,和风拂面。亭阁掩映在碧波绿柳中,花儿还在一旁摇曳。心旷神怡中,来到了一片小竹林。一片小翠竹,沙沙作响,似耳语,似迎宾,竿影婆娑,清绿喜人。
现在,何苏一行,站在了一小片草地上,在观赏那苏轼创建的三座在湖中鼎立的石塔,被称为“三潭”。“三潭”石塔高2米,造型古朴优美,每个塔上还有5个圆洞。中秋佳节时,在塔中点上蜡烛或小灯,把5个洞用纸封住。远远望去,每个塔上都会出现5个“月亮”。三个石塔,就有15个“月亮”,加上映在水中的,连真带假便有32个月亮。有点神奇,很是绮丽。今天不是中秋,但苏轼也吩咐了下人在“三潭”石塔中点亮了蜡烛。在这天色将要断明,湖面已经昏暗之际,影影绰绰的有些光亮在湖面上相映,也是相当有趣,也给沉寂的湖面增添了不少生气。
苏轼侧脸看了看何正臣,只见何正臣沉浸在湖光山色的绮丽中,心中暗暗高兴,暗自庆幸,呵呵,何正臣,你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从你刚才一踏上我的官船,咱就得同舟共济了,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