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内,知州府里,苏轼苏大人,脸色阴沉,心情烦躁。为什么?因为他的老对手何正臣要来了。他知道,麻烦又来了。
十一年前,苏轼在杭州当通判时,发生了乌台诗案。那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舒覃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其时,苏轼被整得鼻青脸肿、痛哭流涕。甚至都精神恍惚了,出现幻觉了,似乎自已是在还前世的孽债了。
现在,过了十一年了。当年乌台诗案中的三驾马车中,御史李定已在三年前就死翘翘了;舒亶也在七年前的党争中,黯然回乡,迁居鄞县月湖畔,居“懒堂”了。三人中,硕果仅存的何正臣,现知洪州(江西南昌)。不知是谁把王木木关于苏轼在西湖整治工程中的造假、贪墨、妄为、违法的奏章在朝堂上重提了,使得垂帘听政的高太皇太后和向太后不得不对爱将苏轼进行调查。鉴于现在朝中的大臣与苏轼交好的颇多,同仇敌忾,党同伐异,加之圣意不明,愿领旨赴杭的竟然一个也没有。无奈之下,高太皇太后就传旨现知洪州的何正臣东去杭州调研。好在何正臣此人,有能力,与苏轼对簿,他也够资格。
何正臣此人,他自幼颖悟过人,被誉为神童。在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他8岁时,他应戊子童子科御前诵九经,皇赐授童子出身。在治平二年(1065年)他赴乙已童子科试,名列榜首,赐官将士郎,任湖口县(今江西湖口县)主簿。在治平三年(1066年)他赴丙午乡试,名列前五名,考中漕魁举人,任江东转运司。在治平四年(1067年)他赴未会试,考中进士。在熙宁二年(1069年)他任郡州(今河南安阳市)司法参军。在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他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军事判官。在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他任官通知郎、宝文阁侍制,吏部侍郎。是年三月,任金殿诏命传胪。宋嘉佑年间,何正臣返乡,宋仁宗皇帝曾赋诗《赐神童何正臣还乡歌》赠送正臣。北宋丞相王安石、安抚使王校理、太史黄山谷均曾赋诗相赠,誉为神童正臣。
现在,何正臣还在从洪州赴杭的途中,毕竟他也是一州的老大,手头的事不会少,临时抽调来做调查工作,总得有个安排。苏轼得了这个时间差,从汴京大内知道了王木木弹劾的内容,现在在研究对策。这弹劾归纳起来,就这么几条:
1、欺君罔上,苏轼整治西湖的奏本《乞开西湖状》中所议的项目,与实际开工的工程不符。比如,苏堤,三潭印月,都是开工后的即兴之作,而非项目开工前的工程标的。再说,在项目进程中,既然标的有变,施工方也应将相应情况及时上报,及时修改工程内容。而这,苏轼都没做!所以无论是非,至少是在客观上,苏轼行事,既缺乏纪律性,也缺乏组织性,目无法纪,蔑视纲常,没有规矩,不懂或无视行政规范,至少在客观上已经欺君罔上,不宜为一州之执政者;
2、财务混乱,在项目投入中,提了朝廷的拨款,却没记载地方财政的支出,又有“以工代赈”的介入,还有私人赞助的收取,这里,有许多数据反常,这收支结算,是一笔大糊涂账。期间,没相应的管理和财务手段,涉嫌贪墨,有国有资产流失和专项资金不专用的现象。朝廷要查究,是刻意所为,还是无意疏忽;
3、弄虚作假,苏堤和三潭印月均为由原湖田中留存的残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