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一事遂作罢不得行,汴梁为大宋都城便是永久的定下了基调,终其灭亡,始终未变。
立国百年,就是因为汴梁地理上缺失优势原因,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西夏,辽,金,前前后后崛起的政权无不是向大宋所要岁币,要说国人心中不引以为耻,那是假的。
现在机会就在眼前,辽国衰弱,趁此良机收复幽云十六州,大宋腹地便再无战乱之忧,杨凌这一番功勋可谓是振奋人心,不仅仅如此,杨凌还收编了部分常胜军为自己一部,再度北伐之时,将这些前辽兵马以之为大军前驱,地形困顿,客军作战之忧立时便解。
再加上西军上下又是能战之军,十五万大军就在高粱河之前驻扎对垒,残弱大辽,休说打一仗硬仗,就是消耗下来,辽国也根本经不起这样架势。
当今官家虽说不喜兵事,但是掩不住其好大喜功的本性,本来政事一向懈怠,这个时候也对北伐局势关乎得紧,不管是老种相公还是童贯,但有所想,都是能在第一时间直达天听。
举国上下,对战事胜利呼之欲出,天时地利人和,大宋这边都是占了上风,若是再拿不下燕云,也忒没用了些……
吴玠这个时候,只是想将这个消息快些送到老种相公的面前,以老种相公行事之老辣,定然能够在第一时间布局,将胜利局面彻底抵定。
这燕京,还不是稳稳的落在了俺们的口袋当中?
朝中局势如何变化,他们厮杀汉是管不着的,谁胜谁负都无关紧要,俺们只是想好好的打赢这场战事,策勋三转,荣归故里,总不能让数万弟兄白死了。
……
张浩之这个时候依旧还在赶往易州的途中,比起老种相公行事,童贯整整慢了一日,说到底,还是童贯排场太多了,生了大事,本该自家立即做出决断,甚为大军统帅,这个时候本来就应该有所警觉,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偏生还召集一番幕僚宣赞好生议事。
本来老种相公得到的消息就已经是早了童贯,等到童贯大事决议,又是晚了半拍,纵然是张浩之行事算得上极快,毫不拖泥带水,这个时候也已经是晚了。
不过此时此刻,张浩之却是没有丝毫的慌忙之意,虽然他出发的时间自然是极其的早了,但是耐不住行军的辛苦,骑马也是不习惯,一路之上,都是信手游缰,缓慢前行。
杨凌实在是太小看这个时代的官僚主义作风了,张浩之如此行事,不过就是料想,北伐大军都是在某家宣帅手中掌控,这杨凌难不成还能翻了天不成?总归是要归于宣帅帐下听用的,如若不然,此人今后哪里还有好果子好吃?这个时候如果是站错了队,恐怕一生都难有出头之日。
更不用说,宣帅对于自家人一向都是厚待,杨凌此子如果识趣,今后总是会保送他一份大大的前程,想到此处,张浩之心中便是大为开怀,仿佛此次出行,正是理所当然的大功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