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又在反坦克沟后面埋设了大量的地雷。但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已经经常碰到反坦克沟的阻挡,轻车熟路的使用木柴捆,堆放在反坦克沟里,在炮兵的掩护下,度过了反坦克沟。
日军的步兵发现阵地上布置着许多地雷后,没有胡乱前进,而是沿着坦克前进的道路,也一起轻松冲过了第一道防线。
按照宋文星的命令,看到日军的坦克已经开始越过壕沟,特种旅1团1营迅速把部队撤到了第三道防线上,特种旅1团2营驻守的第二道防线也仅仅是只有一条壕沟防线和1条反坦克沟防线。
同样也被日军使用木柴捆,越过第二道防线,特种旅2团也同样撤退到了第三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就跟前两道防线完全不同了,不但埋设了大量的地雷,还挖据了纵深工事,前后足有十几条壕沟,还配有大量的防炮洞,观察掩体等工事。
防线和防线之间的间隔大约是1公里左右,但是工事也工事之间的距离大约也就是50米左右,而且还有交通壕相连接,便于跟日军进行反复争夺。
之所以工事之间采用这个距离,主要是为蟒丛山纵队使用的木柄手榴弹准备的。
因为日军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手榴弹都是无柄手雷,虽然威力不小,但是投掷的距离较近,一般也就投掷20、30米远的距离,而有柄手榴弹经过训练之后,一般都能投掷到50米远以上的距离,水平高的甚至能投到7、80米远的距离。
这样的话,即使日军占领了第一道防线,也易于通过反扑,夺回失去的阵地。另外,宋文星还为日军的坦克准备了大量的反坦克手榴弹和炸药包,以及装满了汽油的土制燃烧瓶。
所谓的反坦克手雷,其实就是个头较大的手榴弹,一个手榴弹的个头能顶5个普通手榴弹,是宋文星让兵工厂特意订做的,工艺并不复杂,仅仅是多了些制作弹体的模具而已。
炸药包就更简单了,以前没有黄色炸药的时候,宋文星也大量制作过黑火药炸药包,现在只是用黄火药代替了黑火药,引信同样是拉发引信。
不过,面对一个师团的日军,拥有36门联队火炮,还有18门配属给各个大队的步兵炮,防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日军的几十门火炮轰击就十分的难熬,人多了伤亡大,人少了守不住防线,因此,战前制定的防御计划就是跟日军进行拉锯和消耗,然后引诱日军的坦克进入工事群里,使用原始的反坦克手段,摧毁日军的坦克。
日军的第一波20多辆坦克,越过了反坦克沟,向阵地扑了过来,伴随着坦克进攻的是一个大队的日军士兵。
宋文星亲自来到前线指挥所,指挥这场战斗。
看到日军的坦克冲了过来,立刻命令山炮营向日军的步兵炮击,布置在阵地前沿的拉发地雷炸也拉响了,炸的日军的步兵伤亡惨重,只得卧倒在阵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