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大约可以抽出来两万兵马可以参战,再加上折王二家的兵力,那将会达到十万大军。一会用很多帛,二是用关云长青龙偃月刀去宰鸡了。可是将兵力克扣,可能又如宋九所说的那样,兵力少了,纵然将李继迁打败,但李继迁仗持着南河套地形的复杂与广大,到处逃窜,大军一退,又能死灰复燃。
甚至张齐贤在西府开了一个玩笑:“宋公,你说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乌玄明没有执行好,李继迁却很好地执行,难道他在西北也听到你这八字方策?”
争议并没有多久。
西北又传来一个糟糕的消息。
李继迁得到银州,等于将宋九这张网生生撕开一个口子。再加上各个堡砦并没有全部筑修成功,就是筑修成功,要商议屯兵与屯田,实际宋九也是有意地将屯兵屯田推迟。
所以各堡砦就是筑成了,还没有完全派兵士入驻。
还有一个原因,虽然在筑堡砦,修路,构成一张链状防御网络,朝廷仍以宋琪思路为主,招安为主,歼灭为辅。宋九开始发威,李继迁不知道的。
因此他带着一支轻骑自银州南下,跨过横山防线,并且催毁了两个堡砦,掳走数百民夫,又迅速南下,撕开环庆二州防线,跨过葫芦川,直抵会州。仅是眨眼功夫,便将不设防的会州拿下。后来秦州宋军迅速赶来营救,李继迁考虑到离银州与地斤泽太远,于是一把火将会州城烧得一干二净,城中数千吏民未来得及逃走,全部活活烧死。
赵匡义大怒,将几个宰相全部召集。
宋九说道:“陛下想制家俱,是用臣来制,还是有木工来制?东府两相如果写诗作赋,纵是臣也远远不及。但军事,非他们所长也。臣也不行,然而自信比他们更有远见。”
又打脸了。
李宋二人是首相唉,善长是写诗作赋,难道首相只会写诗作赋?
不但打脸了,说得还十分地粗暴,术有专攻,你们不懂军事,整天乱叫什么?
吕蒙正问道:“宋公,会州离银州那么远,为何李贼用兵会州?”
“灵州也。”
“灵州?”连赵匡义也是不大明白了。
“去向灵州,庆州道,环州道,延州道,可必须翻越横山。拓跋李家在定难经营一百多年,不仅是四州八县,包括周边地区皆有威信,东北到地斤泽,东南到白马川、乐山,甚至在灵州也有一定威信。若李继迁再连连获胜,诸羌会纷附其帐下。还有李继捧看到朝廷态度偏软,也变节了,李继迁叛变,杀官兵,占银州,李继捧却不顾事实,上书要求朝廷继续招安。招安?招到何时?难不成招到李继迁占据整个西北,尾大不掉时,朝廷不得不封一个西北王才为止?”
这句话赵匡义懂的。
国家无论是内政,或者是军事,必须要软硬兼施,恩威并用。
“因此李继迁用兵于会州,如让他得逞,庆环延三道皆被封锁,朝廷想援救灵州,只有两道,一是渭州葫芦川道,二是会州屈吴山道。不过这次用兵,可是李继迁过于仓促,拿下会州后感到不好,于是焚烧城池,返回银州。”
赵匡义脸色阴沉得怕人。
若是宋九所说的是正确的话,那么正在构画一幅很不好的图画。
不用占据盐州、灵州与屈吴山,那怕李继迁重新拥有定难四州,也让朝廷头痛了。
……
翻看《杨家将》,有英雄,有奸臣。
奸臣是潘仁美,这就有些囧了。
还有一个人,王侁。
其实宋九也在注意着这个人,但结果让他很困惑。
不说平江南时的宣州之功,就说以后吧,因其人文武皆有才干,朝廷曾经准备让他讨伐梅山蛮,后来到了西北,立即向朝廷奏了一件事。朝廷在西北设置了诸将,节管各族。
但不可能大小事务皆由各将负责。
实际有的主将战功赫赫,可治理能力却不行。
因此各将用身边的牙兵协助,但时间长了,这些牙兵与边人交结,桀黠难制。王侁请求朝廷对这些牙兵同样要进行轮换。
赵匡义同意,可这些牙兵不乐意了,王侁挑选其中几个带头闹事的人,斩首示众。
这是在西北,真正的拳头为大,王侁这样做需要何等的魄力?
所以宋九产生一个怀疑,难道这个王侁也是一个好人,也是被冤枉了。
但宋九却忽视了一件事,所谓的奸臣,那一个不是能臣?
王侁坑人了。(未完待续。。)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