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计其数。其实战缺点表现为由于经济吃紧关系,德联片面追求防弹外形,缩小降低车体的大小,造成操作上的不便。弹药库和燃料仓位置的缺少防护。坦克一旦被击中后,生存力差,而且容易爆发“二次效应”(就是传说中的内部爆车。特别危险)。
但最根本的却是德联的坦克火炮缺少先进的火控系统,射击精度一般。填装弹药对坦克手的体力消耗大,而且发动机的质量大大的落后东方华约国家坦克。
不过。由于t50坦克的生产成本极低,希特勒为了短时间内形成北约对华约陆军上的绝对优势,在五六十年代里陆续生产了高达4万辆。期间t50坦克不断进行改进,衍生了一百多个型号版本,适应不同地形的战争。由于t50坦克的数量庞大,虽然德军在日后的中东战场上失利,但在非洲战场上却大显神威,成为非洲国家亲睐的高性价比坦克。
在德联陆军推出t50主战坦克的同时,中华帝国针对德联坦克部队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坦克计划。
首先,中华帝国集中力量大批生产m36虎王重型坦克、m28a3猎豹中型坦克和m35猎犬轻型坦克,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研制出综合性能突出的m43主战坦克,作为中华帝国陆军五十年代的主战坦克。
m43坦克使用120毫米火炮,相比较t50坦克使用的100毫米火炮而言,仅从火炮口径来比较,m43处于优势。且中华帝国在电子设备研发和制造上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使得m43坦克的火控系统先进,射击精度高,炮弹自动装填节省炮手体力。从m43只有两个乘员来看,就比需要4个乘员的t50智能化高得多了。
不过,尽管m43坦克在性能上领先t50,但从五十年代的整体战略态势来看,实力的悬殊关键在于坦克的数量上,中华帝国仅仅生产了1.45万辆m43坦克,跟4万辆的t50坦克差了三倍有余。双方都同属二代坦克范畴,m43性能的领先同样造价高昂,这点德联的廉价t50坦克最终以数量绝对优势处于领先地位。
1951年,元气日渐恢复的德联开始露出侵略的爪牙。但在五十年代,中德冷战中德联处于弱势,因此希特勒不敢挑起新一轮的世界大战,而是通过支持和武装格鲁吉亚军入侵亚美尼亚。
希特勒的目标是干掉亚美尼亚,从而结束中华帝国对外高加索地区的控制,为德联夺取外高加索黑海里海石油区扫清道路。
对于希特勒的野心,中华帝国浩早有准备。帝国皇帝王辰浩谕旨全力支持亚美尼亚,包括将中华帝**现役的多款先进武器装备出口亚美尼亚,其中首推m43主战坦克。
1951年11月2日,格鲁吉亚不宣而战,七万格鲁吉亚军向亚美尼亚发起攻击。亚美尼亚当即向格鲁吉亚宣战。
这样,冷战背景下,以中德两大军事集团背后支持的两个外高加索国家开始一场高强度局部战争。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