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华帝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性军备扩充,北约所在的整个欧洲面临中华帝国和华约的战略大包围局面,为此德联不得不进行应对。
跟中华帝国庞大的军费预算相比,德联短时间内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战后几年来,德联尽管效仿苏联采取计划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德联的元气。但德联是二战的重灾区,在中华帝国的经济侵略下,财政开支十分困难。
尽管财政困难,但希特勒的号召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在他的号召下,德联上下团结一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节省下来的资金用来发展军力。
跟中华帝国每年动辄上百亿龙币的军费开支相比,德联在战后初期每年的军费开支只有不到二十亿龙币。德军统帅部得把钱都用在刀刃上才行。
扩充核武库是德军必然的选择。德军的核武库一直是最高机密等级,连中华帝国都无法准确知〖道〗德军的核武器件数。真因为德军的严格保密,使得德国避免战败的惨境。
早在二战还在谈判期间时,希特勒便下令德军不惜代价储备核原料,制造核武器,为的是在中华帝国洞悉德军核武器家底之前,将德军的核力量壮大起来,维持用来对抗中华帝国的最低核力量。
这点希特勒做到了,在战后几年里,德军一直在扩充核武器数量。到中华帝国掀起军备竞赛时,德军已经拥有了三十三枚核弹头。
不过,德军的核弹头都是最原始的核武器。大部分依靠战略轰炸机进行携带,只有少部分小当量的核弹头被安装到了V6火箭上,但射程也不过1500公里,跟中华帝国的西北风洲际弹道导弹长达8000公里的射程相比差的太多。
德军的V6火箭实际上无法对中华帝国构成实在的战略威胁,而自从德军的容克EF-132Z战略轰炸机突破中华帝国的防空到紫荆城上空洒传单之后,中华帝国军方以之为奇耻大辱。此后中华帝国军方大力加强了防空预警网络的建设力度,在本土各州省大量部署对空警戒搜索雷达系统。
按照中华帝国总参谋部的国防白皮书规定,到光华五十年元月,中华帝国本土必须完成防空预警雷达系统的建设,届时中华帝国本土将可以全天候24小时监视任何入侵的飞机。
对此,德军非常紧张。因为一旦中华帝国完成国土防空雷达网络的建设,那么德军的战略轰炸机将无法再进入甚至接近中华帝国本土都变得非常困难了。尤其当德军获知当年德军轰炸机之所以顺利飞到紫禁城上空,全因为中华帝国空军的夜间战斗机都被派往了欧美战场,这才给德军机会。如今中华帝国已经全面开始升级昼夜执勤的战斗机了,德军再想趁着夜间的机会进入中华帝国领空同样不可能了。
这一切都逼得德军进行装备升级,否则一旦中华帝国拥有百分百拦截德军核弹头的能力时,那时中华帝国肯定会卷土重来,一举将德联和北约摧毁。
中华帝国在电子方面已经摇摇领先德联了,为此德军只能在他们传统的强项上面做文章。
德联和中华帝国一样,都是最早开始研究火箭的国家。区别是中华帝国资金雄厚,进行大量的试验并掌握了大量的火箭技术。而德国缺乏试验资金,又被战争拖累,在二战期间只对近距离的英国实施了飞弹攻击,在远程火箭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华帝国。
不过,德国的科学家们非常优秀,他们很快根据从中华帝国方方面面收集回来的资料和情报,重新将德军的远程火箭试验捡起来。更令希特勒高兴的是,前苏联统治下的俄国人出了不少的人才。当苏联灭亡后,他们非常痛恨中华帝国见死不救,因此他们义无反顾的投入了德国的怀抱,在加入德联后,这些俄国人迅速给德联军事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便出了很多火箭方面的专家,他们对德军火箭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
截至1947年底,德联OKW情报局所掌握的情报显示中华帝国拥有数百枚洲际弹道导弹,其中中华帝国战略部队担负二十四小时战斗值班的洲际弹道导弹已经达到四十枚。为了抗衡〖中〗国人,德联必须在最短时限内造出并部署能够从德联领土上发射并摧毁中华帝国战略目标的洲际导弹。P-16型导弹就这样被赋予了充当德联可靠导弹核盾牌的任务。
1947年,由海格雷和库兹米奇领导的普鲁士586特种设计局承担了P-16导弹的研制工作。此前,该设计局在原苏联飞弹项目组研制出的两种采用高沸点燃料组分的单级中程弹道导弹P-12和P-14基础上。特种设计局在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内又设计出了第一枚P-16洲际弹道导弹。其北约代号为8 K-64,东方华约组织则称之为SS-7。是年11月,总设计师完成了导弹的设计细节。
用图纸勾勒的原理需要具体转化成切合实际的结构。制造导弹的艰难阶段开始了,导弹部件和附件应用了很多全新的设计方案。
在希特勒的大力鼓励下,德联科学家们废寝忘食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