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下,寇严迫切希望自己能够生产人才。
襄阳有这个文化底蕴。也有这个人才储备的条件,遍地都是世家子弟,有钱又有闲,可以送子弟去学馆学习。要是放在别的穷乡僻壤的地方。男子都是劳动力,干活都来不及,哪儿有可能送孩子进学馆呢?
读书是个费钱又费时间的事情,往往是巨大的投入,微薄的产出,穷人连饭都吃不饱,生活压力重如山,又怎么有心思读书识字呢?
所以,学馆只能开在襄阳这种大城里,有生源。寇严的想法是每一个郡都建立一座自己的学馆,如果发现有好的苗子再送到襄阳这边来深造。毕竟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自己的日常工作重心要放在襄阳这边,人也要常驻在这边的。
司马徽对她提出的想法很感兴趣,表示如果她能以政府的身份建造学馆,他这边有大量不想做官就像想做老师的士人,可以推荐到各地去做老师。尤其是像五溪这种蛮族林立的地方,迫切需要有识之士去传播汉文化,教化他们。
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寇严同意等自己的身份落实之后,她就开始着手建学馆的事情。而司马徽则答应一旦学馆建起来之后,老师随叫随到。
两天搞定两件事,寇严心情舒畅。但是,只要一想到之后要去面对蔡瑁和蒯越,她所有的好心情都飞灰了。只是无论怎么样,该面对的总要面对。在亲自拜访过庞德公,并得到了他的支持之后,寇严知道,蔡瑁和蒯越这两位是怎么也躲不掉的了。
这一来遗一往,让这两位昔日的大人物等待的时间已经超过五天了。寇严也觉得这样拖下去也不办法,襄阳太守总得有人做。总不见得让她自己顶上吧?寇严想想自己要被逼做襄阳太守,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么大的一个郡,又是一直都在世人的眼皮子底下被放大了无数倍在观察,这个太守可不好当。
想来想去都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寇严犹豫了一天又一天。直到她忍不住向老师求助。徐庶听了她的想法之后除了摇头还是摇头:“妍儿啊!为师一直都告诉你,你的格局要放大,不要总是在小情绪里汲汲营营,你现在不仅仅是个女孩子,你还是六郡,哦不,很快你就是七郡之主了,大气点儿!”
“您的意思,是要我接受了蔡瑁的条件,封他做襄阳太守,扶蔡氏坐上襄阳第一族的宝座?”寇严不可思议地看着她的老师,这,这是老师说出来的话么?
“为师当然没有那个意思,蔡瑁做长沙太守不合适,他不作考虑。但另外一个被你迁怒的人他合适。”徐庶如是说。
“被我迁怒?谁啊?”寇严迷茫地说。她看上去是那么不分青红皂白的人吗?什么时候迁怒人家了她自己怎么不知道?
“当然是蒯氏的族长蒯越了。你连人家的面都还没见过,就直接否定了他的工作能力。这不是迁怒是什么?”徐庶反问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