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我们还是同行呢!”那姑娘扑哧一笑,对谈话似乎更有了兴趣,主动地自我介绍道:“我在桂林荔浦县当小学教师,也是教语文的。[( ”
“参加工作几年了?”
“一年多。”
阳朔与荔浦虽是相邻的两个县,但它们都在桂林市的管辖之下。
“我出差来南疆市办事,”那姑娘用手轻轻地摩挲着那本书,有心无意地说道:“去逛书店时,正巧看到这本书。上大学时,我其实就已经读过它了,是借来阅读的。可我觉得这部小说写得非常好,很能打动人心。这回就买了一本来收藏,以后有时间再读一遍。”
“像你这样愿意看严肃文学的年轻人,现在可是不多了!”
“不见得吧?可能是因为现在的作家们写不出好作品,所以才造成没太多人关注文学的这种现象。你说对吗?”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叹息文学被边缘化了。其实这是当代文学回归本位的正常现象,不足为怪。文学是启迪人生心灵的鸡汤,富有营养价值,但并不包治百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社会历史某个时期人类情感和思想在激荡碰撞中的足迹,从而帮助未来人们思考和解读人类社会展的归宿。那么,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年代,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创造力的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激进与犬儒并存,逐利与信仰相覆,而这些社会现象是需要作家们给予明确回答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时代人物在哪儿呢?文学叙事为什么就不能以史诗般地笔触雕刻下这个时代“沧海变桑田”的历史一瞬间呢?这才是问题之关键所在。
“或许你说的对。当代作家是有些集体‘缺钙’。”叶丛文对此有自己独特的见识。他更感兴趣的是她对路遥小说作品的看法,于是,话锋一转,问道:“你觉得这本书最触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这个嘛,怎么说好呢?”那姑娘略为沉吟了一会儿,方才抬起头,双颊上透出一丝羞涩,说道:“我觉得孙少平与田晓霞的恋情最能打动我了。因为他们爱的很深切。在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世俗的观念,只有相同的志趣,相互钦佩的人格以及真挚、浪漫的恋情。还有就是,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为了支撑着整个家庭的经济生活,就像一头老黄牛似的苦干,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我大哥也是这样的人。以前,我也是靠我大哥供我上学读书的。”
叶丛文挠了挠头,陷入沉思之中。他以为,年轻姑娘读书思维的关注点大多趋向于对情感的认知,通常都会把爱情放在生活的位。当然,她们也不会忘记那些应该一生感恩的至亲好友。
六个多小时后,列车抵达桂林。叶丛文与那姑娘一起走出火车站出口处。两人挥手告别,各奔东西。相逢是缘分,离别寄祝福。他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和所在学校,但这已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了。这正是:有缘相逢无缘去,一任清风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