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皆为韭菜。
只要人有欲望,那商家必定会举起收割之镰。
虽然《泰坦尼克号》席卷了整个票房市场,将九七年圣诞档的竞争对手碾个粉碎,让无数观众在悲痛欲绝的同时,主动贡献出自己的钱包,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众兜里就没钱了。
《泰坦尼克号》的确成为了社会话题,观影群体涵盖甚广,但愿意为之倾尽家财的,那可是少之又少,刷上十几遍的,都是骨灰粉丝,可除此之外,其余家伙撑死也就是看上一到两遍,如此一来,如何顶着压力,从这些人手中赚取利润,便成为了商家的首要目标。
首先被盯上的,便是孩子,因为他们的钱最好挣。
一月二十三日,《纽约时报》抢先发表了对《哈利-波特》的‘客观’评论。
一月二十五日,乔治-卢卡斯接受FOX采访,讲述内心担忧。
一月二十七日,闯入《福克斯》全球富豪榜前一百的大卫-奥尔森叙说生活无奈。
一月二十九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接受CBS的采访时,表示自己想拍《哈利-波特》。
从表面上来看,四次轰炸都没有精准的命中目标。
因为八至十二岁的孩子,根本就不会去看《纽约时报》,他们不知道谁是卢卡斯,谁是奥尔森,谁又是斯皮尔伯格,但不要紧,他们的家长知道就行了。
《小鬼当家》之后,阿美利加就没有正儿八经的出过一个孩子王,再加上过去的一个月里,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合家欢庆成为了年轻人们的恋爱季,最有消费潜力的孩子们受到了冷落,所以当《哈利-波特》进行售卖预热时,对孩子们有补偿心理的家长们,便将这一消息悄然透露,而当第一个孩子拿到书籍之后,魔法,便轻易的叩开了他们的小小世界。
首日,不知道《哈利-波特》作者是谁的民众们买了六万本书。
首周,《哈利-波特》的销量就已经破了五十万。
陆续补货的同时,《哈利-波特》这个开山怪,显示出了自己的威力。
《哈利-波特》之前,有几个孩子见过以自身年龄为参照的魔法主角?
像《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一样,《哈利-波特》的核心卖点,便是第一,它第一次向孩子们塑造了一个魔法世界,向孩子们贩卖着其中的幻想与美好。
当孩子天真的向父母询问,魔法世界是否真的存在,那个大难不死的男孩真的是巫师吗时,《哈利-波特》就已经成功了。
而它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接棒罗兰-艾伦,陪着一代人,慢慢成长。
当然了,书卖的那么快,和孩子们之间的攀比心理也有关系。
市面上最火的儿童书籍,同学有了我没有,那不就是跌份吗?
在抢购的同时,书籍登上了畅销书榜的第一名。
在这个时候,全班只有我有,那我就是整个班上,最亮的崽!
只要父母买得起,销量就会刷刷升!
第二个被商家盯上的,便是年轻男性。
《泰坦尼克号》毕竟是罗兰-艾伦主演的电影,曝光度方面,无人能及。
即便很多喜欢他的男性粉丝并不喜欢《泰坦尼克号》,但不要紧,商家可以对症下药嘛!
在和索尼达成冲奥协议后,趁热捞一笔的想法,便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用半个月的时间,赶制出《蜘蛛侠》电影原画册,在罗兰热度最高的时候,全部放出。
五十万本普通版,二十万册典藏版,三周时间,全部卖空,千万利润,直接到手。
这已经不叫抢钱了,这叫白捡!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被商家盯上的,便是中年男性。
不是中年女性没市场,而是中年女性会把钱花在《泰坦尼克号》和《哈利-波特》上。
前者为了自己,后者则为了孩子。
如此一来,作为罗兰-艾伦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敌人,能代表一代人的《星球大战》在热度暴涨的同时,也对韭菜们,举起了收割之镰。
恰巧九七年又是《星球大战》上映以来的第二十周年,在这样的一个时日里,罗兰驾着《泰坦尼克号》向之发出挑战,那二十周年纪念版的周边,不就是随便卖吗?
当老子的喜欢《星球大战》,当儿子女儿的喜欢罗兰-艾伦,在相互对立的情况下,二十年前那些为了卢克-天行者而癫狂的家伙们,自然会掏钱买单。
不为其他,就为维护自己心中的天下第一。
虽然很多人不会再像当年那样痴迷而疯狂,但是,商家可以提高单价嘛……
就像猪场和鹅厂实现精准分流一样。
对于现流行的,那就走量,让一万个人每人消费一块钱。
对于追怀旧的,那就走质,让一个人为信仰充值一万块。
资本从来就没有节操,又或者说,就连乔治-卢卡斯自己,都在想着捞钱。
当年《星球大战》大获成功后,乔治-卢卡斯便搞出了一个捞钱用的《星战假日特别版》,七八年十月写出剧本,十二月十七日就已经在电视台播出了,两个小时的节目,粗制滥造,以至于多年以来,这个节目都被评为电视史上最糟糕的两个小时,没有之一。
随着口碑的崩毁,一众主演和导演都将其视为耻辱,就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弄毁了《外星人E.T.》这个游戏一样,在发现自己的利来源于名后,搞砸了一切的他们,才会后悔。
不过现在,他们倒是没有心理压力,因为用名变现的,是罗兰-艾伦啊!
…………
“只可惜,这应该是我们最后一次与演员身份的他合作了。”
在《泰坦尼克号》上映两个多月后,全球票房也来到了十三个亿,虽然破了《侏罗纪公园》的记录,成为了新的影史票房第一,但大书特书的声浪,并未出现。
所有的一切仿佛是水到渠成,甭管是圈内还是圈外,人们在听到这个消息时,脑子里都会出现理所应当的概念——罗兰破纪录当属常态,不破纪录,才是意外。
可当这种想法出现时,便意味着公众已经对罗兰产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