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如果IMDb是一家和暴雪差不多类型的公司,罗兰早就抓住他们不放了,可问题是,它的性质其实和维基百科一样,非常的复杂。
不是没法商业化,而是在做成功之前商业化,那就是个脑瘫!
要知道,在IMDb正式商业化之前,他们的资料库里可是总计输入了十万多部电影,每一部电影的演员和工作人员信息都有标绘,而做到这一切的根本,其实是早期接触互联网的电影爱好者为爱发电,而若是在数据汇集之前成立公司,那这网站也就完了……
因为铁定发展不起来!
十万多部电影数据在录入方面需要多少人?
柯尔-尼德罕从十三岁干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也才做了一万多部!
而若是雇人去做,没有一家公司烧得起这些钱!
这就和二马相争,滴滴打快的一样,一天烧掉一个亿,双方烧掉八十亿一样简单!
这不是做一个门户网站,更不是去做一个搜索引擎,其中的费用不是研发成本,也不是抢占市场,而是那成千上万为爱发电家伙们的工资!
柯尔-尼德罕现在为啥不做电视剧?
还不是因为根本就没法做吗?
IMDb收录电视剧剧集的重大变革,其实也是用爬虫爬的影业公司官网!
只爬一个标题,让后将页面版权散播出去,让填充页面的网民所持有。
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侵权的风险,也将发展成本降至最低!
IMDb说白了就是一个以数据卖流量的,但问题是,搜集数据要钱,验证数据还要钱!
正因如此,在数据汇聚至一个可以变现的情况之前,罗兰其实很不愿意瞧见对方成立公司的,他宁愿充当志愿者,冤大头,给他们捐些运营资金,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发展,也不愿意让他们宣布独立,然后收购对方,因为……
太烧钱了。
他烧不起。
更何况,在能让他们用爱发电的情况下资本化,那不就是钱多了没地方丢吗?
如此一来,盯着传真内容思量再三后,罗兰还是主动和莫哈米去了个电话。
“帮我给柯尔回一封邮件,就说我很乐意去英国做客。”
“等我手上的项目忙完,我就会排出时间,提前告知。”
“如果他们现在缺少资金,我可以往他们的募捐账户里打二十万先应急……”
从一开始,罗兰就准备买现成,在IMDb将大众数据搜集的差不多,访问量也度过第一个增长高峰时在下手,虽然这么一来,会花掉将近半个亿,但怎么样,都比自己找人做更划算,因为度娘百科那种发展模式放在墙外,是根本就做不起来的。
而作为一个专业性的数据库,它也不可能和度娘百科一样,‘肆意’添加。
当然了,去英国一趟对于罗兰而言也不是什么大事。
他本来就准备带伊丽莎白出去玩,现在只不过是有了个明确的目标罢了,从英国开始,在北欧绕上一圈,别说一个月了,就算带着对方玩上一年,花掉的钱也跑不过股票上涨的幅度。
这真特码的是个悲伤的故事。
…………
而在罗兰应答的同时,外界的一切,也在不停的运转。
十一月三十日,《辛德勒的名单》在华盛顿率先点映,次日,纽约也举行了媒体看片会活动,十二月九日,剧组成员又回到了洛杉矶,在环球的召集之下,首映礼的邀请嘉宾,不是媒体记者,便是知名影评人,拥有投票权的同行,那就更多了。
没办法,即便斯皮尔伯格狂怼学院,以泄心头之气,但《辛德勒的名单》,也还是要按照冲奥片的流程走的,而所谓的流程,说的普通一点,那就是先点映宣传,让那些拥有投票权,能拿笔杆子,能发新闻报道的家伙看过之后,在根据他们的反馈,适度宣扬。
至于说什么奥斯卡评委的名单绝对保密?
那个大名单的确是绝对保密的,可相对人群,依旧是有的。
只要有心的扫一扫每年学院收纳成员的新闻,你就能从上面,找到一堆同行的名字。
虽然那些同行在最后的评选中只占一定数量的票数,但提前拿下他们,不就意味着你竞争对手的争取盘就变小了吗?
别觉得没可能!
实际上每年参加奥斯卡的那些受邀嘉宾,都有投票权!
不然韦恩斯坦拿啥做生意?
他要是真买通了学院,那就不会出现丑闻爆发的情况了!
毕竟奥斯卡名气在大,也怕出现格莱美那种众人不鸟的状况!
要是《纽约时报》刊登“格莱美还值得信任吗?”那样的报道,并且像泰勒-斯威夫特、阿黛尔-阿德金斯、凯蒂-佩里、Lady Gaga、蕾哈娜那样的明星都不去了,那奥斯卡,也就走到头了,虽然后世他们一直在偏颇,但好歹没有格莱美那么惨。
至于现在嘛——
那更是吊炸天了!
像小雀斑那样的新人想要一提即中?
有再多的钱那也得回家做梦!
甭管是凭商业片起家的一线,还是凭借艺术片想要曲线救国的演技咖,只要是新人,那就得等等、等等、再等等,那些拥有投票权的老前辈们不会让新人拿奖的,又或者说,想让他们投票,最少也得拿个提名刷刷格调再说吧?
当然了,格调这玩意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从七八年开始,他已经拿了三个最佳导演的提名,两个最佳影片的提名了,而《辛德勒的名单》更是被众人视为必胜的电影,所以在三地点映过后,看准风向的环球,直接开启了区域轮映。
所谓的区域轮映,其实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慢慢放。
原因嘛,也很简单。
控制舆论风向。
点映和轮映其实就是在培养市场的饥饿感,同时也是在筛选观众。
所有的冲奥电影都得保证前去观影的观众配得上这部电影,甭管是投资方还是冲奖者本人,都不想听见外界对自己说No,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知识储备较低,观影水平较低,又或者说,那些觉得艺术片都是一群人的自娱自乐的家伙,就不能让他们走进影片。
是的,你们没有看错,这其实就是在排斥大众。
他们觉得喜欢商业的家伙在现在这个时候,只会帮上倒忙,于是乎,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将这些脑子里只能装有Boom、Boom、Boom的家伙给挡在影院门口,直至获得提名。
因为在获得提名之后,是否得奖就已经没有悬念了,而借着提名的东风,片商又有了非常好的宣传噱头,如此一来,拉升票房赚取利益,就显得尤为必要。
这其实就是资本的常规套路。
既要奖,又要钱。
一边嫌弃大众碍事,一边又要收割票房。
在互联网尚未盛行之前,这种套路那可是屡试不爽。
当然了,和《辛德勒的名单》处境相同的,还有《费城故事》。
在《辛德勒的名单》扫过媒体之后,十二月十四日,《费城故事》在洛杉矶世纪城点映,十二月十六日,剧组成员又飞往纽约,为聚居在美东的家伙服务。
这种飞来飞去,只为讨好投票人的行为,瞧得罗兰是直撇嘴。
不过,他倒是能够理解。
大家都是牌桌上的玩家,在黑幕报出之前,谁都不能掀桌对吧?
而既然不能掀桌,那自然就是好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