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月,日本海军已有大型军舰31 艘,鱼雷艇23 艘(另有3 艘已经下水,正在舾装)。日本的军舰分为从英、法购买和自制,有3 艘铁甲舰、10 艘巡洋舰、15 艘炮舰,除全部铁甲舰、筑紫巡洋舰及三艘炮舰是在1875 年第一次海军军备扩张期间从英国购买的老旧军舰外,其余舰只均为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式舰船,“松岛”“严岛”“桥立”三只巡洋舰为法国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设计建造,“浪速”“高千穗”“高雄”三只巡洋舰为英国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设计建造,“千代田”“吉野”“秋津洲”三只巡洋舰为英国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建造,十艘巡洋舰中只有“筑紫”“高雄”排水量低于2000吨,其余8艘之中,2000吨级1艘,3000吨级3艘,4000吨级4艘。23艘鱼雷艇除5艘是19世纪80年代建成的外,其余全是1892年后建成的崭新型号。
1890年后问世的日本军舰主副炮几乎都装备了英国制造的120毫米、152毫米管退式速射舰炮,其中“千代田”“吉野”“秋津洲”等还是完全以速射炮作为主副火炮的军舰。日本海军的9艘主力巡洋舰均诞生于1885年之后,受当时世界海军界流行的重视舰船火力密度的思想影响,9艘军舰不仅拥有舰艏、舰艉方向的前后主炮,更重要的是在舰船的中部,密集安装了大量的副炮,使得军舰在对舷侧方向作战时,拥有极为凶猛的火力。日本海军在其1887年后购买、建造的几乎所有主力军舰上,都大量装备哈乞开斯47毫米口径重型或轻型机关炮,作为舰上的辅助火力,充当近战主要装备。这种法国哈乞开斯公司新研发的47毫米口径单管机关炮(日本海军称为保式速射炮,又分为带有复进机、采用3磅弹头的重47毫米口径炮,以及没有复进机、采用2.5磅弹头的轻47毫米口径炮),其射速、威力和可操控性更为均衡。炮弹方面,日本采用根据窃取法国发明烈性炸药样本研究生产的苦味酸炸药与黑火药混合作为152毫米、120毫米管退式速射炮中大口径炮弹的弹头填充药,爆炸威力较大,又采用了山内改正式弹底着发引信,使这种炮弹具有了完全的实用性。
在甲午战争之前与之后这段时间里,日本购买军舰、开展军事训练以及支付战争所需的资金总额将近 3 亿两白银!这一巨额支出导致日本国库几乎见底。然而,他们侵略中国的野心并未因此而止步不前。为了解决军费问题,日本政府使出浑身解数,采取了多种手段来筹措资金。其中包括发行国债、发起募捐活动以及征收遗产税等等。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 1894 年 4 月之前成功筹集到了整整 1 亿两白银用作军费开支。至此,截至 1894 年 3 月 31 日,日本已经全面完成了对华进攻的准备工作。他们的海军部队更是每日都在海面上游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发动袭击的机会。这些日本军国主义者磨刀霍霍,企图通过战争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贪欲和扩张欲望。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袭击太平军高昌号运输舰,抢夺舰上物资,杀害护舰太平军兵,将高昌号运输舰俘获回国。三日后,接到消息的太平天国对日宣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太平天国统调部长解韬获悉日本首要目标是攻取朝鲜、高丽两省后,太平天国军务制置院立刻做出决断,增调一个独立炮兵旅从海上进入朝鲜半岛。1894年9月17日,邱宝仁率黄海舰队主力护航太平军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登陆后,与日军联合舰队在大鹿岛海域遭遇。11时35分,伊东佑亨从“松岛”舰向本队军舰发出旗语命令,采取以单舰为作战单位的单纵阵。11时45分,邱宝仁在“黄远”舰上向驻泊在外海警戒的黄海舰队所有舰船下达旗语命令,以黄远巡洋舰、远击驱逐舰、远达驱逐舰、高远炮舰、镇远炮舰、黄一号鱼雷艇、黄二号鱼雷艇、黄三号鱼雷艇为中坚 ,黄勇巡洋舰、勇击驱逐舰、高勇炮舰、镇勇炮舰、黄四号鱼雷艇、黄五号鱼雷艇为左翼,黄威巡洋舰、威击驱逐舰、高威炮舰、黄六号鱼雷艇、黄七号鱼雷艇为右翼,组成夹缝雁行阵预备迎敌。正午12时,双方了望哨明确辨识出对方主力,皆进入战斗状态。12时5分过后,黄海军舰队三个小集群以5节的编队航速前行,航行过程中,黄海舰队司令邱宝仁在“黄远”舰上发布命令,各小集群交替掩护,攻击航速衰减十分严重的三艘日舰“松岛”“严岛”“桥立”。12时18分,伊东佑亨从“松岛”舰发出旗语命令“攻击右翼之敌”,即首先进攻右侧较弱的太平军“黄威”舰小集群。12时48分,中、日双方舰队的距离缩短至约6000米,“黄海舰队司令邱宝仁下令开火射击,以旗舰“黄远”号的这一举动为号令,黄海舰队其他各舰陆续开火,中日黄海大海战就此打响。舰船数量处于劣势的黄海舰队首先开火,海战初期就以先进火炮和优势航速集中打击日舰“松岛”“严岛”“桥立”三舰。之后,黄海舰队发起近战,快速突入日舰纵队,并且对“松岛”“严岛”“桥立”三舰造成了严重损伤。“松岛”号遭到黄海舰队三个小集群的重点攻击之后,多处中弹起火,多艘日舰忙来救援,日最强舰“吉野”却在贯彻伊东佑亨司令长官的命令猛击“黄威”号,“黄威”号也不示弱,用主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