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所以和北方一些粗陋的城市相比,这里不但相对繁华,物产也很丰富,百姓也还殷实,是个称帝登基的好地方。
元颢称帝的动静着实不小,这个陈子云倒能理解。
毕竟是一朝天子,虽然匆促,不能尽如人意,但诸事仍难以马虎,该有的东西都备齐全,该有的礼数一个都不能缺。
先是要备齐文武大臣,这并非难事,封官许愿,还怕没人愿意当官?陈子云做过对比,发现南北朝多少还沿袭了汉代官制,和现代不同的是,那时真正是小政府大社会,官员很少,北魏官民的比例约在8000∶1,南朝官略多一些,这个数字远远小于现代,所以,如果没有战争,遇上个明君,老百姓的日子往往很好过的。但这样一来,能当官的机会就非常小了,所以,遇到被推荐为官或升迁之时,一些人真是打破了脑袋想尽了办法。元颢从南朝带来的降臣有十几个人,加上刘一农和元煜及其手下,也有四五十号人,草就一个班子还是可以的。虽然他们被北人骂作奸细,但任命下来,个个都喜形于色。
重新制作官服是来不及了,众人穿得仍是北魏的服色,沿袭了北魏的官制,只是改了年号、刻了印玺等物。接下来,就是祭天敬鬼神建祠堂修庙宇上告列祖列宗之类的,陈子云也无暇一一顾及。他只是让元颢先着人写了一篇讨逆檄文,传往各州县。这对下一步行动是有帮助,一定会有部分的守军和刘一农有相同的心态,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否则这点子兵马,一路杀将过去,没到洛阳也损失的差不多了。
元颢对陈子云也是极为倚重,他知道如果没有陈子云自己想称帝想到洛阳当皇帝都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他任命陈子云为大司马兼徐州刺史。这就相当于是国防部长兼一个省的省长了。陈子云对这个官位并不看重,可有可无的东西。他头脑很清醒,自己始终是皇上萧衍的人,元颢只是大梁的儿皇帝,在儿皇帝手下,官做的再大,都是毫无意义的。对元颢陈子云也是有些防范措施,毕竟他以前曾撇开自己独立策划过行动,他有些信不过他。每过三日,陈子云都会将元颢动态记录下来,命人过江报给萧衍知道,万一事情有变,萧衍也不至于责怪自己。
在元颢等人忙着登基诸事的时候,陈子云则为他整顿收编的兵马,为他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及内宫防卫。自己的人马是用来作战的,不能再分心保护他。这些人短时间内还形不成战斗力,又难离故土,估计是派不上用场,但用来做他的御林军还是绰绰有余。
忙了足有五天的时间,三良派出的各路细作陆续来报,北魏已经有所动作,朝中新帝与尔朱荣对元颢称帝一事是勃然大怒,从洛阳派出了四万兵马前来征剿。
在军事会议上,各人纷纷建议,说是要安排人马在途中拦截或进行偷袭,先吃掉一股,或是全歼这支部队,给尔朱荣一点颜色看看。陈子云反复看了细作的回报,却一改以往惯用的奇袭思路,说:“他们这样用兵,分明是没有把我们这点人马放在眼里,四万对七千,实力相差五倍多,他们或以为是稳操胜券的。骄兵必败,细报来报,敌军一路行军迅速,那我们就在城里以逸待劳,等敌军到了,一鼓作气击溃他们即可。没必要劳师动众先行出击,各位将军从现在开始都要学会保存实力,不能轻易折损士卒消耗器械才好。”陈子云知道,想横扫北方,未来打得更多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自己手中的人马太少,不足以围歼敌人。但他在会上讲的和心里想的并不完全一样,他不是不想中途拦截敌军,而是怕中了对方的埋伏。
细作的回报非常详细,北魏此次派来的将军叫做丘大千,乃是尔朱荣的妻侄。此人是个读书人,以前名不见经传,但传闻其跟着尔朱荣曾连平四股起义军,为人用兵心思缜密,是个智勇双全的人。陈子云算算日子,魏军最快也要一周时间才能到,正值雨季,这一路行军也够他们受的,到了城下,已是强弩之末了,到时再让他多吃点苦头吧。不过,陈子云一向不会轻敌,从不敢小看对手,他让三良派出五路斥候,严密监视丘大千的动静。他用兵一向喜欢奇袭,也要防着别人学习,给自己来一下。他一直信奉打仗只有小心谨慎才能少吃亏多打胜仗的信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