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王,担任了为雍闿的勾结南中各部满足的重任。
孟获也没有像雍闿、高定一样被杀,而是因为其在南中汉夷中,都有一定的威望,被诸葛亮所降服,留下了“不复反也”的诺言。
而在城姬世界,南中地区的情况,与“各种史料”有相契合之处,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
整个益州南部,由西到东依次是永昌郡、越巂(xi)郡、朱提郡、牂(zang)牁郡,历史上在诸葛亮平定南蛮反叛后,又置建宁郡、云南郡、兴古郡,合称南中七郡!
算起来益州的南中,比扬州的山越、荆州的武陵,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南中的人口甚至并不比巴郡、蜀郡、广汉郡、犍(qian)为郡这巴蜀四郡少,算上汉中郡,益州北部才有人口资源的绝对优势。
蜀国之所以被蔑称为蜀国、而不是益国,也是因为其势力核心,一直是在巴蜀,对南中七郡的要求,仅仅是那时奉上钱财与兵源,这点与“死乞白赖”、非要一点点磨掉所有山越的东吴截然相反。
除了蜀汉“将目标放在了北方”这外部原因之外,也是因为南中内部情况的复杂!
相比于扬州的山越、荆州的武陵郡,南中不仅更大,而且汉夷冲突更小,内部更加团结……
所谓的南中大姓、也就是南中的豪族,虽有汉文化传承,但究竟是学了汉学的夷人,还是迁来南中后,与夷人通婚的汉人,早就已经没有哪家说得清楚。
这些“南中大姓”,既有汉人豪族的特点,也有南蛮部族的特性,唯一的区分是自称“汉人”的南中大姓中出的首领,被称为“蛮王”,而南蛮部族中出的首领,则被称为“夷王”。
无论蛮王还是夷王,标准都是“汉夷共服”,虽然从南到北,也存在越是偏南、夷人部族比例越大、汉文化比重越小的情况,而且毕竟分别归属城姬与蛮姬,但南中汉夷在利益上区别不大。
在面对益州北部的汉人时,南中的南人,反而觉得南中蛮更像自己人——这点比荆南豪族更甚。
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令沙摩柯为首的武陵军,越是向西推进越困难……
帮助南中蛮建筑山城、协助发展的这一套,只能拉拢一些边缘部族,真正涉及到那些南蛮部族、南中大姓,一个个都顽固得很。
按照楚国之前的战略布局,南部五年内的发展重点,也是在荆扬的南部山区中建城、垦地,依托矿业建立起一个个聚居城市,渐渐磨灭“部族”的影响力。
而对南中,只是顺其自然的态度,并不是攻略的重点,除非被主动攻击,否则不会轻动武力。
不过楚历三年开始,白图特地又调了高顺和陈宫过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并且这次还有沙摩柯全心全意的辅助!
与此同时,夷陵也已经开始集结兵马,一部是南阳军战功。
如果换做是别人,其他将领或许还要争上一争,不过黄忠……看看人家一大把岁数,又是超脱神将,现在还寒酸的挂着杂号将军的衔,谁好意思争?
没错!
这是尊老爱幼,绝对不是为了将来的炮兵连的……
至于赵云……也没什么办法反驳!
既然是在夷陵集结,自然是以荆州军为主,荆南军由黄忠率领没什么问题,而荆北自然是以南阳军为主,毕竟南郡原本的荆州府精锐,都已经被打散重组。
赵云也是神将,而且还是征北将军,又是张绣的师弟,在南阳驻扎已久……
要从南阳调动兵马,并且将领还要能辖制荆州南北、包括黄忠在内的其余将领,那自然赵云最合适,即便是张绣,相比之下也要差了一些。
文聘这次也挂职南阳军的副帅——之前白图亲自去请向南而去,以赵云为主帅,另一部是荆南军西往,以黄忠为主帅、魏延为先锋——反正炮兵还要慢慢招募,黄忠闲着也是闲着,更重要的是,刚好用这机会,给黄忠刷一刷后,文聘终究出山任职。
另外不足为外人道的是,白图选择赵云,也有些玄学的意味,毕竟历史上诸葛亮入川的时候,主要用将就是赵云和张飞……
不过当时刘备是自己在北面的葭萌关,一路猛攻蜀郡,与荆州的诸葛亮两面夹击,否则仅靠这需要穿越三峡的一路军,很难有所建树。
白图这次之所以出兵,主要还是为了借机清除汉室在楚民心中的残余影响,另外也是因为枢密院多次表奏,各地军队快要呆“懒”了,索性动一动,倒是没指望能直接打进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