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大宁立国之初,宁太祖便以边关六州(幽州、并州、雍州、凉州、益州、交州)的州长官为大都督,以内地八州的州长官为刺史,绝不会存在哪一个州既有大都督又有刺史的情况。
只是白巾之乱后,宁惠帝龙璋为了迅速镇压叛乱,听从大臣的建议,将内地八州的刺史也改封为大都督,准许他们截用税赋,自行招募兵马去对付白巾军,从此刺史一职便在大宁彻底销声匿迹了。
可如今萧恪在青州又设大都督又设刺史的,这不就全乱套了吗?两个官职又是谁在上谁在下呀?是大都督该听刺史的还是刺史该听大都督的?
片刻之后,还是王淳第一个回过神来,当即起身道:“大将军,如此安排恐怕不妥,若是在一州之内同时有一个大都督和一个刺史,那州内事务该由谁来做主,那些地方官吏和百姓又该听谁的?如此一来,必然造成混乱,还望大将军三思。”
萧恪微微一笑,淡淡说道:“王中书令说的情况我事先已经考虑到了,其实此事不难解决,大都督掌军政,刺史管民政,二者各司其职,互不统属。”
萧恪说完,议事堂内众官员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说到底,萧恪实质上去撤去位高权重的大都督一职,将原本作为武佐的司马改为大都督,将原本作为文佐的长史改为刺史,两者同时并存,共同治理一州。
不过细细一想,他们也不得不佩服萧恪此举的精妙,因为如此一来,大都督和刺史相互制衡,便可阻止其中任何一方坐大了,再出现地方割据的情况。
不过他们很快又想到了其中的漏洞,若是大都督与刺史相互勾结,联起手来欺上瞒下,在州内一手遮天,朝廷不一样很容易被蒙在鼓里吗?
但很快他们就知道自己错了,因为萧恪继续说道:“如果大都督和刺史中有一人贪赃枉法另外一人不上书弹劾,以同罪论处。”
众官员不得不再次佩服萧恪的深谋远虑,如此一来,大都督和刺史为了保住各自的官位,只能替朝廷死死盯住对方,以免对方犯事连累到自己。
王淳此时脸上不由露出一丝苦笑,终于明白为何萧恪这么轻易就任命王济为青州大都督了,敢情王济的这个大都督权力已经缩水了一半,跟原本的大都督根本不是一回事。
随后,萧恪又分别推举原来的徐州司马刘煦为徐州大都督,徐州长史杜靖为徐州刺史。
除此之外,萧恪还在各郡设通判一职,辅佐太守打理郡中事务,无实权,但各郡的公文,需要太守和通判一起签押,方可生效。若是太守有不法行为,通判必须奏告朝廷,否则一律以同罪论处。
至于这些通判的人选,几乎都是出自州试右榜的寒门举人。
对于萧恪的这些提议,在场的官员并无人站出来反对。
不过大家心中都很清楚,萧恪只是将“寒人掌机要”这一套做法从朝廷搬到了地方,世家子弟出任大都督和太守,寒门子弟出任刺史和通判,以寒门来制衡名门望族的做大。
(战争是作者的短板,今晚只能更一章了,作者去恶补一下资料,看看怎么打好兖州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