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走出兰姆伽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他顽强,又坚持了十分钟也败下阵来。初次较量,没有一个学生能在印度操场上逞好汉。入伍第一课给他们留下的记忆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后来每当集合号一响,学生们全都好像屁股着了火,唯恐迟到受罚。

    军营是只大熔炉。军人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他们带着各种复杂动机和对世界的不同看法汇聚在一起,自然就要发生许多令人难忘的生动故事。

    每日开饭,由值日班长掌勺,分派饭菜。掌勺也是一种权力,同其他掌笔、掌刀或者掌印一样,能够主宰或者暂时主宰别人的命运。关于驻印军的伙食有一首英文歌,流传甚广,作者已不可考。每逢开饭,学生便敲着饭盒,唱得沸沸扬扬,颇似现在唱流行歌。歌词大意是:

    “pork(猪肉)四两,beef(牛肉)四两,vegetables(蔬菜)半磅,rice(大米)二十两,不及cans(罐头)有营养。哎呦呦,士兵官长都一样。都——一——样!”

    歌词生动记录了驻印军的伙食供应和营养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歌词结尾则明扬暗抑,寓贬义于颂扬之中,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无可奈何的机智和不满。因为事实上官长士兵总是不大一样的,队长每顿四菜一汤,士兵每顿肉菜烩一锅。即使这样,同国内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重庆,学生兵每顿只有三两米,一勺青菜,逢单周打一回牙祭,还是重庆政府特别优待的。

    军士队的班长多是前线回来的兵油子,行伍久了难免染上许多恶习,相沿成痞。兵痞们一到军士队立刻各显神通,拉帮结伙,争夺势力范围。

    第一周,由一个姓贾的山东班长值日。贾班长相貌很凶,络腮胡,很像梁山泊的绿林响马。因为他打人最狠,所以学生都怕他。分菜的时候,凡山东籍的学生每人分两勺,其余人一勺。但是这种公开排斥异己和拉拢乡党的做法被一连默认了一周,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第二周。轮到一个姓查的四川班长值日。他也如法炮制,川籍学生每人两勺,其余人一勺。贾班长立刻出来干涉。那个可怜的四川人刚刚争辩一句“我也是班长”就被劈面一拳打得跌倒在菜盆里。川籍学生眼看班长挨了揍,如同自己受了欺负,感情冲动,于是发一声喊,冲上去揍山东人。山东学生自然不肯袖手旁观,他们同样把老乡义气看得高于一切,于是一场混战就在食堂里展开了。到处碗盘乱飞,桌椅相交,有人嫌拳打脚踢不过瘾,就去拖出训练用的木枪来挥舞。一时间操场变成战场,米饭菜汤泼了一地。

    伙食大战持续了二十多分钟,川鲁两派旗鼓相当,互有胜负;贾班长头上开了花,查班长脸上挂了彩。因为川鲁之战乃地方派系之争,所以其余人都乐得保持中立,观而不战。为双方喝彩助威。上校队长气急败坏地赶来制止,却被人兜头扣了一盆菜。后来特务队架起机枪,才把肇事学生统统抓起来关禁闭。

    队长是山东人,原来执意要把四川人送军法处,罪名是“异党分子”我父亲后来才知道,所谓异党分子就是共产党,要枪毙的。幸好副队长是四川人,事情才有了一个平衡。但是学生也不是好惹的,他们中许多人都有后台,长官们考虑无论怎样处理都对自身不利,于是才决定从轻发落,以维护军士队的声誉。

    第二天,值日官吹哨集合后,军士队在操场上列队完毕,摆出一个“”字形。

    在当时军队中,长官对士兵的惩罚手段很多,最常见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当属打板子。

    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很认真,讲究艺术效果,比如烹饪,绘画,饮酒,作诗,等等。打板子也不例外。

    板子有五六尺长,青竹或楠木制成,宽半尺,厚寸许,重约一二十斤。挨打的人被按翻在地,打板子的人两边夹住,单腿跪下,于是喊口令“一、二、三、四”地打下去。节奏铿锵,声音抑扬,其生动场面绝不逊于任何舞台戏剧。

    我父亲先被喝令出列,然后跪在“”的中间相当难为情地被剥下裤子。开头他还试图充充英雄好汉,自以为流血牺牲尚不足惧,何况板子乎?他只对脱裤子的做法持有异议,觉得当众展览屁股的做法有辱斯文。事实上很快他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就不复存在。两名彪形大汉不由分说挥动青竹扁担轮番猛打,还有一个班长担任裁判大声报数。只几下,我父亲一生一世的优越感就被板子拍得烟消云散。尖利的痛楚好像许多利爪攫住他并把他的脑子变成一片空白,他觉得自己的身体正在被抽打成碎片,飞散到空中去。只熬了半分钟,他就觉得天坍地陷,终于可耻地放开喉咙,将杀猪般的疼痛嚎得到处都是。

    好在队长有令从轻发落,所以青竹扁担只在我父亲的瘦屁股上结结实实亲吻了三十个回合就停下来。随后被人死猪一般拖回帐篷,趴在床上直哼哼。

    肇事的川鲁学生各挨五人,战个平手,双方从此结下仇怨,直至军士队解散。

    不公平的是,肇事班长却相安无事。但是班长对挨板子最有经验。他差人找来黄裱纸和鸡蛋,先将黄裱纸铺在伤口上,抹上蛋清,然后一下下在纸上轻轻拍打。蛋清不久就拍干了,于是再抹,再拍,直到纸上拍出一层乌黑的血渍为止。据说不将淤血拍出来屁股就会烂掉,甚至丢命。父亲说,班长的土办法的确很灵验,大约过了三五天他就能到处走动,一周后完全康复,并不影响战斗力。这是我父亲头次为任性和感情冲动付出代价。后来他慢慢才知道其实挨板子也有许多学问,倘若你与长官关系好,就一定不会挨打;倘若你事先买通值日班长,那么扁担落在屁股上就轻;如果你在班里没有老乡或者朋友关照,挨完打就不会有人替你治伤,更不会有人照顾你和替你分担痛苦。

    军士队生活四周,胜似我父亲读书十年。他初步懂得了在个人意志之外还有许多更加冷酷强大的意志力量存在,这就是长官意志、权力意志、军队纪律、人际关系,等等。

    我父亲是作为炮团炊事兵进入后勤保障学校学习的。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热血青年来说,如果抗日救国的宏愿仅仅意味着在军队里烧火做饭,这个下场未免令人沮丧。我父亲眼睁睁看着他的同学兴高采烈走进坦克学校、炮兵学校、汽车学校、工兵学校或者无线电通讯学校,只好埋怨自己命运不济。

    在兰姆伽,炊事兵亦为特种兵之一,设有野炊、烹饪、汽车驾驶、单兵射击、防空防弹等课程,并须经过八至十周学习和考试方可毕业。美国教官执教极严:考试不及格者补考,成绩优异者晋升军阶,补考仍不合格者不许毕业,调出特种兵使用。连步兵也须通过训练场地的严格考核,考试不合格者将不得提拔和晋升。

    幸运的是,我父亲在这里遇上他终身难忘的教官施奈德威廉。

    威廉教官是德国后裔,来自美国西海岸,入伍前是加州大学地质系学生。威廉有一脸金色的大胡子,看上去十分神气,很像那位风靡世界的姓马克思的犹太人思想家。

    初识威廉,始于一次相当出格的事故。

    在炊事兵课程中,学员们最有兴趣的是汽车驾驶和射击,最不喜欢战场野炊和烹饪。但是令人讨厌的野炊课偏偏花样百出:从山谷、丛林演练到河滩、平地,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天天打洞挖灶摸爬滚打,简直没完没了。

    因此事故就出现在山地野炊课。

    那天规定,学员每人必须完成五座无烟灶,十分钟完成一排人的快餐,然后匍匐通过敌人火线。当威廉教官亲自驾车送学员上山的时候,我父亲脑子里就钻出了那个胆大包天的坏主意。

    他趁威廉中途停车的时候,在油箱里搞了一个小动作,于是吉普车就怎么也发动不起来。

    “你们就地作业,不许离开,我很快就会回来。”同多数美国兵一样,威廉也是只会开车,不会修车。于是教官就徒步下山去搬救兵。

    “来呀,上车!”英雄登高一呼。“ramgarh!ramgarh!(兰姆伽)”在众人有节奏的欢呼声中,吉普车就歪歪扭扭地驶往十几英里外的兰姆伽去兜风。没想到吉普车偏偏在中途抛了锚,因此直到夕阳西下他们才慌慌张张赶回作业地点。远远看见威廉叉开两条长腿,拦在路当中,所有人的心都不跳了。

    “这是一次严重的事故,”教官怒气冲冲环视垂头丧气的士官“你们比我更清楚事故的原因。有谁愿意承担责任吗?”

    我的头脑发热的父亲只好再次战战兢兢地充当一回英雄角色。他不知道美国人是否也偏爱打板子。

    “我明白了,先生。”教官厉声下达命令“既然你们已经不恰当地预支了休息和娱乐,那么现在开始工作——每个人必须完成十座无烟灶,直到我认为合格为止。”

    我父亲刚要暗自庆幸,教官转向他。

    “至于你,先生,”教官冷冷地说“因为你比别人更富有创造性,所以你必须多完成五座。”

    玩弄小聪明的人往往落得更悲惨的下场,我父亲就是一个证明。到了下半夜,山沟里只剩下一个自作自受的中国人和一个铁面无私的美国佬。中国人吭哧吭哧地挖土,美国佬无动于衷地吸烟。

    晨光初露,当我的歪歪倒倒的父亲挣扎着将最后一铲土抛出土坑的时候,威廉平静地从吉普车上走下来,扔给他一袋快餐。

    “看来你的确比别人能干些,sergeant(军士)。”

    “如果我不干这个倒霉的差事,也许会更能干些。”我父亲一面狼吞虎咽,一面委屈地嘟囔。

    “别说蠢话!我可不想让你们将来在战场上送命。”教官满意地笑笑,点燃一支烟。

    “长官,能给支烟吗?”我父亲大着胆子说。

    教官扔给他一支。“莫尔德斯”牌的。

    “还想开车吗?”

    “报告,不想了。”

    “不行,下山由你来开。”

    于是一路无语。到了营房,教官拍拍他的肩头,让他下车。

    “明天你将被关一天禁闭,sergeant。”教官警告说“你会有机会开车的,将来你们国家还会自己制造汽车。但是你必须先成为一个好兵。”教官说完,把车开走了。

    我父亲走出几步,才觉得肩头上硬梆梆的有块东西。原来教官在他的软肩章里塞了一盒香烟“莫尔德斯”牌的。

    从此他与教官成为好友。后来他们把这种友谊一直保持到上战场。

    十周之后,我父亲以优良成绩通过毕业考试,回到炮团成为一名陆军上士。但是他一直没有机会试一试野炊和送快餐的技术,因为他很快成为一名驾驶和修理汽车的专家。这段经历对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他在战争结束后选择了金陵大学机械制造系,后来又转到华罗庚名下,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工程师。

    4

    从地图上看,英国人选择把兰姆伽划给史迪威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兰姆伽位于印度北部的比哈尔邦,恒河流域以北,与西藏和尼泊尔毗邻,满目荒凉,人烟稀少。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滚滚恒河恰好把这片不毛之地夹持其间。以前在这里设战俘营能够有效地防止战俘逃跑,现在将十万中国大军隔离在此,也能防止他们觊觎印度内地,起到良好的天然绝缘作用。

    因此兰姆伽就变成大兵的世界,除了兵还是兵,没有别的色彩。

    驻印军在印度的薪饷由美国人支付,上等兵每月津贴十二个卢比,约合三美元;而一名美国上等兵每月薪饷则高达一百一十美元,约为中国人的三十七倍。在当时,一名印度工人的月薪通常不超过四卢比,一卢比可以买到一百五十支香烟或者三十磅大米。对于习惯节约和精打细算的中国士兵来说,三美元月薪已经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不仅与国内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印度也可算得高薪阶层。因此那时中国士兵在印度人面前都扬眉吐气,颇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每逢星期日或休假,学生兵就到处找同学或老乡,凑在一起聊天,打扑克,能弄到汽车就开出去兜风。兴致高的时候还下馆子,或者弄架手风琴来唱歌。只是没有女同学,个个感到寂寞,无论做什么事都兴致不高。有时也单独呆在帐篷里咀嚼孤独,写一些伤感的书信或者诗歌,读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来填塞空虚。如果碰上有电影,那就是一天的盛事。军营里放电影,银幕竖在山坡上,正面反面都坐满人,并不影响效果。那时候同美国人在一起,空气比较民主,娱乐不分国籍军阶,大家挤在一起共同分享艺术的魅力。学生兵都是电影迷,早早去占好位置,影片自然都是英文版的由好莱坞摄制。于是,查理卓别林,克拉克盖博,格丽泰嘉宝,还有费雯丽,琼芳登,都成为兰姆伽最受欢迎的大明星。每次电影之后,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都会成为人们好几天谈论的内容。

    与学生兵相反,更多的中国老兵既不多愁善感,对电影也不感兴趣。他们早已习惯了单调的兵营生活,处之泰然,麻木不仁。因此他们更宁愿呆在兵营里打发多余的时间,要不就出去找女人鬼混。

    在军营里,具有永恒魅力的话题只能属于女人。

    兰姆伽小镇有几家妓院,专为军队服务,美国官兵不受限制,中国人禁止入内。但是对于大多数久经沙场的老兵油子来说,禁令归禁令,寻欢作乐却没法禁止,于是公开或半公开到山寨或村子里找“卢克尼”(穷女人)就成为老兵中很普遍的事。当时在军营中还流传一首很下流的歌,歌词是:“卢克尼,two卢比,上床睡觉,下床脚踢。”学生们多数将此视为堕落,公开表示厌恶。

    在兰姆伽,囚徒般的兵营生活过久了,理想的火花便渐渐黯弱,心中难免惆怅苦闷,都巴不得快快上前线,早日打回国去。有一天,一位姓顾的同学拿着一封从大使馆转来的信件来找我父亲,原来顾同学的父亲从美国回重庆,途经印度时托使馆办好了护照,要他到美国去陪伴母亲。顾同学为此很难过,怏怏不乐地抽了许多烟,众同学一时无语。最后还是他自己拿主意。他谁算了,大家一道从重庆来,你们上前线打仗,我一个人走掉多不好,等打完仗回去也不迟。说着就哭起来。当时大家感动极了,陪他坐了许久,同学的友谊又加深一层。

    后来顾同学参加了著名的八莫之战,表现很英勇。抗战胜利后回美国与家人团聚,他的母亲在机场才发现儿子少了一条腿。

    就在那次顾同学悲而不壮地流了许多眼泪之后不久,一阵凄厉的军号声响彻兰姆伽空旷的河滩和山谷,小镇被惊醒了,惊慌地竖起耳朵。

    史迪威总指挥从前线匆匆飞临兰姆伽。

    命令下达了。枪刺林立,尘土飞扬,战车咆哮,铁骑怒吼。十万大军提前结束了训练,气势汹汹地开出兰姆伽,开出印度。这是一支武装到牙齿的中国军队,他们同时受到祖国核战争的双重召唤,因此他们把仇恨和信心一起填进枪膛,然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钢铁洪流奔赴印缅边境。

    战争爆发了。

    5

    公园一九四三年三月,第一支受训完毕的中国军队开出兰姆伽军营大门,它的番号是中国新编第一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少将。这个师的任务是推进到印缅边境的小镇利多,掩护另一支从美国本土开来的美军施工部队修筑一条通往中国的战略公路。这条公路西起印度利多,向东翻越野人山,经缅甸北部胡康河谷到达密支那,最终联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中印公路。

    盟军在修筑中印公路的同时还将架设一条大口径输油管道,油管起点在印度加尔各答,终点在中国的昆明,全长两千七百英里。这样,当工程完成后,中国抗战的心脏重庆就将同西方的反法西斯阵营紧紧连接在一起。历史证明,这是美国盟军在战争条件下帮助中国进行的一项举世罕见的艰巨工程,其工程之大,耗资之巨,在整个二次大战中都属绝无仅有。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表明,仅一九四三年和一九四四两年,美国投入的机械化施工部队就多达五万余人,同时还动员了相同数目的印缅民工参加。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由于该工程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性决定了它的敌人绝不允许公路从缅甸通过,因此这场酝酿已久的中缅印大战便一触即发。

    同年十月,随着缅甸雨季的匆匆结束和筑路大军跨出利多边境,与日本帝国争夺生存空间的中缅印大战再度爆发。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