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纪的欧洲,笨重厚实、包裹全身的铠甲曾经风靡一时,当这个潮流发展到了一个极致,普通的剑根本无法刺穿骑士身上的重甲,骑士之间的战斗有可能打到双方筋疲力尽都无法分出胜负,而在数百年后的大工业时代,技术和思维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类似的滑稽情况再度出现——两艘重装战舰有可能无法击穿彼此的装甲,用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研发装备更大口径的火炮,海军竞赛由此不断升级。
在陆地上,新兴的装甲战车也遇到了跟海军战舰一样的状况,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英军的“基钦纳”重型坦克,它的37毫米战车炮在任何距离都无法击穿己方炮塔的正面装甲,所幸的是,英国人不必担心自己的对手引进和装备这款战车,以他们对德国和爱尔兰战车的了解,这种战车炮的威力似乎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就如同他们的对手觉得自己的战车炮能够轻易对付“基钦纳”一样,双方都被不够精确甚至是假情报给误导了,而这个错误很快就在科恩半岛之战中体现出来……
轰咚!
伴随50倍径75毫米战车炮发出震耳怒吼,又一枚克虏伯军火制造的被帽穿甲弹脱膛而出,以超过700米每秒的速度飞向两百米开外的目标——一辆只露出硕大脑袋的英军“基钦纳”重型战车。
炮弹轰在英军战车的炮塔正面,瞬间迸射火星无数。未等确认战果,刚刚开火的这辆德军“条顿骑士”里,头发稀少、头皮油亮的车长高喊一声:“穿甲弹装填!”
年轻而强壮的装填手迅速退出了前一发炮弹的弹壳,弹壳落框的哐啷声是这战斗交响曲中的一个悦耳音符。只见他从炮弹架上取下一枚弹头连着弹壳有半人高的穿甲弹,奋力将其塞入炮膛。
就在这时,始终紧盯视线前方的车长很是遗憾地拍腿道:“炮弹未能击穿目标。”
炮长凑近射击瞄准镜,用只有他自己听得清的声音嘀咕着:“该死,碰到一只难对付硬壳乌龟,是不是要靠近点才能撬开它的龟壳?”
纯人工装填的火炮,射速通常跟口径成反比,“条顿骑士”的75毫米炮装填一次,对面的英军战车往往能够射击一次半甚至两次。37毫米炮发射的炮弹反复敲击着德军战车装甲,不断发出类似重锤敲击锅底的金属闷响,让身处战车内部的每一名乘员时时将心悬在半空——尽管敌方战车炮的口径只有己方的一半,德军战车乘员们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安枕无忧,因为在训练课程中,他们被要求学习并牢记各种火炮的有效穿深,德军列装的37毫米反战车炮在使用钨芯穿甲弹的情况下,在两百米距离上恰好可以击穿“条顿骑士”除炮塔正面外的其他任何部位,包括相对厚实的车首装甲。
经过一番激烈交火,己方战车多次中弹却未被击穿一次,伊斯特少尉不觉侥幸,而是揣测敌方战车的37毫米炮及其所配穿甲弹的性能根本达不到战前估计的水准。既然如此,何不主动前压,一面能够了提高己方战车炮的穿甲效果,一面又能够在气势上震慑对手?
经过片刻的思虑,少尉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战车舱内响起:“马特,通知4号和5号车紧跟我们,其余战车原地射击;鲁德,一档前进50米……所有人坐稳了!”
前进意味着被敌方火炮击穿的概率相应增加,但战车驾驶员没有丝毫的迟疑。在柴油发动机格外响亮的轰鸣声中,三辆并肩前进的“条顿骑士”犹如在自己地盘闲庭信步的大象,以平稳缓慢的步态朝前移动。在前进过程中,它们的火炮暂停射击,同轴机枪和车首机枪反复扫射,带有曳光弹的子弹在这狭促的战场上横飞……
前进了大约三十米,罗斯特少尉所在的指挥车便被敌方的一发炮弹打断了右侧履带。听到从车外传来的异响,驾驶员心知不妙,而为免战车原地偏转,使得防御相对薄弱的侧面暴露在敌人炮口下,他连忙采取了急停措施。
少尉亦在第一时间让通讯兵通知协同行动的两辆僚车止步。
兴许是通讯设备出现了什么问题,齐头并进的两辆“条顿骑士”只有一辆停止了前进,另一辆战车上的乘员显然没有注意到同伴的情况,孤零零地继续往前移动,等这家伙停下来的时候,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