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是朝廷的使者,送来了朝廷的诏书。哈密回王伯锡尔因为坚贞不屈,受到朝廷褒奖,由郡王进封为亲王,并赏赐白银两万两作为修复哈密之用。常胜军收复国土,也是大功,赏白银十万两。诏书言明,加官进爵之事,等到战事结束再一起议。
朝廷不但带来了封赏的诏书,还带来了几分奏折。这几份都是朝中大员和地方实权派所送的奏折,朝廷希望让李明峰看看,然后再给出意见。至于西征的事情,朝廷希望李明峰暂且放一放,等到朝廷内部讨论结束在决定是否继续攻击。
李明峰不看还好,一看就火冒三丈。最来气的是李鸿章的奏折,李鸿章得知常胜军大胜之后,立刻上书朝廷,说是替英国人转达意见。李鸿章说,英国人建议让南疆八城组成汗国,由阿古柏担任首领,然后成为大清的附属国,类似于朝鲜、安南、琉球一般。
李鸿章的奏折论点清楚,论据颇多,李鸿章说,新疆在朝廷手中,朝廷每年不但一两银子的税收收不到,反倒要支出两百多万两银子的协饷。而如果让南疆组成汗国,就可以每年受到南疆的贡品,而且阿古柏也会愿意当朝廷的藩篱,替朝廷阻挡外界的入侵。
李鸿章名为替英国人转达意见,但是奏折里却清楚的表明希望朝廷下旨召回常胜军。李鸿章说,李明峰的常胜军所为,已经激怒了洋人,洋人很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对付常胜军,到时候倒霉的就是大清。
李明峰将李鸿章的奏折看完之后,不禁骂道:“好个李鸿章!他的骂名倒也不是白背的!”
在某一段时间内,李鸿章就被当成是一个汉奸卖国贼,不过后来这个评价并非一层不变。后来很多人也替李鸿章翻案,认为李鸿章并非真心想卖国,只是不可奈何罢了。在李明峰穿越的时候,李鸿章甚至已经成功漂白了,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代贤相。
不过这次让李明峰看清楚了李鸿章的真实面目了,此人被称为卖国贼,绝对不算冤。李鸿章比谁都清楚,新疆自古就是内外蒙古的屏障,丢新疆,内外蒙古就不保,丢内外蒙古,则长城就成了中国的国界,北京就成了边疆,那朝廷就得无时无刻的防备着外敌了。
李鸿章明知后果的严重,但是仍然这么极力的主张放弃新疆,卖国之名绝对不算冤枉他。
常胜军众将都看了李鸿章的奏折之后,也十分愤怒,李秀成最先骂道:“这李鸿章,为了讨好洋人,竟然说出这样的屁话!”
李鸿章此举,不过是在为自己谋利罢了。江南数次战争,让李鸿章认识到了英国人的厉害,这厮一直在为自己寻找机会,希望能傍上英国这棵大树。但是李明峰却一直是英国在华的最高级别的代理人,李鸿章在英国的对华战略中,处于边缘地位。所以李鸿章一直在寻找机会取代李明峰,成为英国在华代理人。
这次李鸿章可算抓到机会,英国人想要支持阿古柏,但李明峰却想要除掉阿古柏,双方是根本对立的。李鸿章支持阿古柏建国,不但可以讨好英国人,还可以借机挑拨英国人和李明峰之间的关系,真可谓一箭双雕。
李明峰自言自语般的说道:“我原本以为巴麦尊就是最强硬的了,但是没想到英国人这次又选出了更加强硬的保守党人德比伯爵做首相。这个德比伯爵顽固的支持阿古柏,认为英国可以在中亚安插一个钉子,他这是根本不了解中亚形势的体现!既然英国佬认为我不过是个棋子,而不是合作伙伴,那我就要让他们看看我的力量!”
李明峰本来和威妥玛商量好了,让他向英国当局转达自己的意思。不过没等威妥玛回国转达,巴麦尊去世的消息就传来了。在这之后,英国选出了新任首相,就是保守党的得比伯爵。保守党向来激进,保守党认为完全没有必要通过李明峰来驱逐沙俄在中亚的势力,德比伯爵认为中亚应该属于大英帝国。
所以得比伯爵上任之后,下令印度总督全力协助阿古柏,希望能让阿古柏掌握新疆,然后再以此为契机,扩张到浩罕国和布哈拉汗国,这样中亚不但不会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反倒会成为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
不过,德比伯爵明显的轻视了中亚其他各方势力。英军在印度,距离中亚还很远,无法直接抵达此地作战。就凭英国提供一些武器,阿古柏就想称霸中亚,那完全就是痴心妄想!起码在李明峰眼中,这是痴心妄想的。
李明峰亲自动手,给朝廷写了奏折,严词斥责了李鸿章的卖国行为。老李说明,阿古柏是浩罕人,他来新疆是搞的侵略,是侵占的大清土地,大清要是承认他,这得是何等的耻辱?
而且阿古柏势力决不是朝鲜、安南之流,阿古柏背后有英国人,还有俄国人,朝廷一旦承认了阿古柏在南疆八城的统治合法,那南疆就会成为英国、法国人的地盘。
英国人最近屡屡渗透西藏,沙俄国内不少人也声称长城以北的土地属于他们,如果朝廷再度放纵他们,大清起码要割让一半的国土给洋人!
李明峰再度说明,要是大清吃了败仗,有这种说法还有情可原,但是现在常胜军所向披靡,为什么还要后退呢?李明峰在奏折中说,只需数月时间,朝廷就能重新收复南疆,朝廷完全没有必要理会那些妥协派。
虽然有句话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为了照顾朝廷的感受,李明峰还是在接到诏书之后遵守圣旨,带领已经出发的常胜军又返回了迪化,等待朝廷的下一步命令。
但是此时南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李明峰占领迪化以来,至今不到两个月,南疆却天翻地覆了。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