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向面庞苍老得较当年磕巴老倌还甚的大伢子。
“方圆几十里,可还有第二座青崖?!”大伢子瓮声瓮气地回答,声音也一如当年的磕巴老倌。
青崖笔直峭立,高耸人天。其下十米以内,嵌着永远刷洗不去的血迹,红军走后,白匪用烈士们的血,曾将青崖涂得一片血红。
“这上也有爹的血?”扛金牌牌的军人颤栗着问。久经沙场,他的眼睛却不敢去看青崖。
“爹倒是至死没流一滴血的。”大伢子平静地说,几十年从青崖下走,有多少泪也流光了。
磕巴老倌是以“通匪”的罪名被点了“天灯”的。十个手指被蘸滴麻油的棉条裹紧,然后同时点燃,明晃晃的,直到所有的血和膏脂燃尽。
“爹临死前,可留下了什么话?”就是做到了将军,二伢子也还像最普通的孝子,苦苦地寻求着爹在这世上最后的遗愿。
“当时我也不在。是爹让我躲出去了。听人说爹临死还在喊你的名字。”
那是哪一瞬?是在行军还是打仗?怎么自己就没一点感应!二伢子深深地懊悔着,觉得对爹爹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面向青崖,扑通一声跪下了,草绿色的呢军裤,沾上两团圆圆的黄土疤,像是打了两块补丁。
“兄弟,这次走了,何时再回来?”大伢子扶着专送弟弟进山来的吉普车门,怅怅地问。
面对着同父亲当年一模一样的眼神,二伢子不能撒谎。他扭过脸去:“哥哥,我再不回来了。”
是啊,除了这山川和童年,两兄弟再没有什么共同的东西了。也并非是二伢子寡情。自打他回来之后,小小的山村就没断了哭声。那一年“扩红”走了三十人,就活着回来了他一个。
“哥哥、嫂子,以后到我那里耍去吧。”二伢子走了,膝盖上还带着那两蛇黄土印印。
大伢子进了城,回来后成了村里最有权威的男人。大伢子的媳妇进了城,回来后成了村里最有见识的女人。然而,年代久远,庭院又深,关系就濒渐疏淡下来。最后,竟连谁家有几个孩子,都是做什么的,也搞不清了。一代血缘,就这样慢慢暗淡了。
这些年,农村是比以前富了,可小髻他们那儿不富。他们是老区。什么叫老区?就是旧社会三不管的穷困边远地区,首先爆发革命的地方。革命爆发了,革命又走了。待到革命又回来的时候,那地方依旧穷因边远,依旧三不管。阿宁姐来信问谁愿意帮她带孩子,别人还在犹豫,乡下人宁愿饿死在自家炕头,也不愿出去侍候人家。小髻却铁了心要去。她要去见识另一种生活。
小髻现在过的算是什么生活呢?她的吃穿住都同阿宁姐一样,但骨子里是不一样的。社会像一幢有着许多层的楼房,你还没出生,你的那个房间就预订在那里了。你想走进另一间屋子,你想登上另一层台阶,到哪里去找钥匙呢?
爷爷呀爷爷!你能告诉小髻该怎么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