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五章间接伤害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二战之初,无论是日本在中国大开杀戒,还是德意志在欧洲点燃战火,都没有立刻引起美国的直接介入。由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阻隔,使美国远离战火硝烟,因此它隔岸观火,静观其变。而所谓的“孤立主义”甚嚣尘上自然是情理之中。因为这符合此时美国的国家利益。

    不仅如此,美国还于1939年9月5日宣布中立,根据1937年国会制定的中立法,不对交战国出售军火和军用物资,不向交战国贷款,不为交战国运送一切货物。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实施中立法是片面的:只对中国禁止输出武器、弹药及战事材料;而对日本,照样以种种手段输给。

    据统计资料:1937年日本进口军用原料和物资中,美国的钢占92%,汽车及零件占91%,石油及原油制品占60%,废钢铁占58%,生铁占41%。1938年,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消耗的军用物资,92%是从美国进口的。

    美国一直在向日本出售战略物资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才停止,而日本则源源不断地把这些战略物资运用到中国战场,在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美国为了大发战争之财,事实上充当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

    然而,令美国没有料到的是,日本利用德意志第三帝国横扫欧洲的有利时机,开始大举南进,直接威胁到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

    随着欧洲的战火逐渐平息,美国从真正意义上明白“孤立主义”让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时间。美国的无所作为也不知道是该说聪明还是愚蠢,至少美国真的获得了大量的利益,问题是欧洲战火平息后轴心**事集团不是将矛头对向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就是美国,而美国已经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才逐渐走出了“孤立主义”怪圈,并开始格外关注欧亚战场的态势。在直接介入战争之前,美国的战略是:在欧洲援助盟国反对轴心国;因为此时美国海外的主要利益在欧洲,而德意志第三帝国是主要的威胁,法国已经投降,英国危在旦夕。此时重点援助英国为形势所需,也符合美国的利益。

    本来美国在1940年9月28日已经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确定大西洋第一,欧洲第一的战略指针。在远东则援助中国反对日本。其目的不是奢望中国能够打败日本,而是防止蒋介石投降日本并使抗日战争得以继续下去,并使入侵者付出不断提高的代价。

    诚如罗斯福对他的国民所说的那样,援助被侵略者正是为了使美国不卷入战争。“如果我们竭尽全力支持那些保卫自己、抵御轴心国进攻的国家,那么,美国卷入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小的多。”这样对中国的实质性援助就成了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关键。11月30日,在日本承认汪精卫政权的当天,美国给予蒋介石政府1亿美元的贷款。并针锋相对地承认“合法的按照宪法程序产生的重庆政府”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罗斯福宣布该法案适用于中国,美国宣布愿意在战后放弃在华特权,罗斯福派拉铁摩尔前往中国,出任中国政府政治顾问,美**官团抵达重庆,中美军事合作正式开始。

    轴心国敢于冒着巨大风险登陆英伦是美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这也让美国的策略不得不进行调整,这时美国增援英国已经看不出价值,所以只能改变策略,不再执行“欧洲战场处在第一位,亚洲战场处在第二位”的战略核心。也就是说以前中国战场处于从属地位,现在却不得不改变思想认真起来考虑支援中国。

    目前中国在世界上并没有有意义的朋友,他们孤独地抗战了那么多年,如果不是一种决然的意志在支撑恐怕早就坚持不下去。中国需要朋友,但是弱小注定不会拥有朋友。因为美国需要中国牵制日本,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援助,这种援助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前提是建立在中国人用命去换,让美国人少流血。同理,轴心国决定支持中国也是为了战略需要,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好心帮忙,一切协助都需要回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的作用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凸显出来。为此,美国不得不加快与中国合作的步伐。但是,这时美国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支援中国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