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于在前方冲锋杀敌,打仗他才是内行,然而不懂农事。他一定是和打仗相比,最要紧的是战机,怕如果错过,别说是一天两天,便是几分钟也会使自己转胜为败当上俘虏,打仗哪能看气候等天时合适的呢。
经过三天鏖战总算及时完成任务,也就是完成了上级的“战略部署”五一节之前把绿油油的稻秧,一兜一兜的插进了黑乎乎的泥巴地里。
一天,因为“解放牌”出了毛病,回家没有车,收工又晚,等步行到家时已经华灯初上。那是说的大街,我们的家和那个院子却是几乎墨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那年代不像现在,深更半夜也是处处亮堂堂。那年代还常常停电,遇上停电,便是这样四处黑漆漆,难得有人家里的小煤油灯透出微弱的黄光,上楼时得摸着楼梯的把手,如同扫雷一般的一脚一脚试探着往前迈。
不料——是说做那个作战部署的总指挥没有料到;两天后,我们正听说稻秧长势良好,禾苗碧绿一片、郁郁葱葱的时候,突然天有不测风云,天气骤然变冷,穿夹衣的人全部换上了毛衣。
当然,栽下去还没几天的秧儿受不了这冷冽的寒风,一兜兜的歪着脑袋垂头丧气,甚至躺下、趴下睡大觉了。
离“五一”的日子只差两天,怎么办?那年代的榜样是军人作风:坚决完成任务不打折扣。为了坚决完成上级指示,便只好趁这两天“补秧”就是把那些蔫不拉叽了的禾苗拔掉补上新的。
不再重复那些“场面”和“风景”的描述了,同样是“天空还是朦朦胧胧”“嘀嘀一声哨子响起”“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朝阳前的青灰变成胭脂红,再渐渐变成橙红色”这次去“补秧”区别仅仅是穿上了毛衣还有些哆嗦。
五一的前一天,终于胜利完成任务,一面鲜红的奖旗挂在办公室的白色墙上。
三十余年过去,许多日子没有进那个办公室去了,不知道那面红旗还在不在,是不是还那样的鲜艳耀眼。
听说后来有人计算,我们收割的稻子还不够投资的十分之一,白白的忍着寒冷做贡献了。当然有人说不能纯粹看物质,不能纯粹算经济帐,还要看精神,看政治,看路线,看进行了劳动锻炼,改造了思想,政治帐的收获是不可估量的。
参加农场劳动的次数很多,唯这一次的印象极深:
天空朦胧,耳朵嗡嗡
翻身起床,囫囵吞枣
踏上解放牌,战天斗地赶春插。
鞠躬尽瘁,眼睛飞黑
弯腰下伏,只见泥土
一把又一把,一兜一兜栽泥里。
春水冷冽,不见涟漪
蚂蝗袭来,血丝淌水
稻秧在旋转,天地与我捉迷藏。
日落西山,腹中空空
灯影蒙蒙,腿脚松松
脑门子空空,眼前混沌一抹空。
红旗高挂,鲜艳夺目
四十年过,依然鲜红?
料灰垢层层,空空空空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