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的菜坛子边上转悠久了,再也无法忍受那股酸腐的酱缸味儿。脱颖而出的新人总是站不住脚,肥皂泡般冒出来几个,一转眼就露出了歪瓜劣枣的狰狞面目;几个老家伙鼓捣出点旧东西,评论家只会没肝没肺地胡夸奖乱赞扬“你说我世上最坚强,我说你世上最善良”根本不问作品内容有多土。偶一琢磨,敢情这“文学批评”没了,没劲啊没劲,情不自禁就想起四五年前“王朔vs金庸”的日子来了。
2000年初,退出文坛的朔爷突然蹦出来,指着金爷的鼻子痛痛快快地数落了一通。一时间江湖风起云涌“金迷”和“王迷”们大打嘴仗,媒体更是推波助澜,可着劲儿地火上浇油,挑拨离间,恨不得两位爷儿打个两败俱伤鱼死网破,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坛着实热闹了一把。好歹大伙儿都能于百忙之中抽空眺望一下文坛了,文学这弃妇又勉强收了收人心。遥想当年,金爷风光了,朔爷抡砖,雄姿英发,泼皮精神直冲云霄。文学批评注入感性话语,顿时生机勃勃。胡闹也罢,炒作也好,接着朔爷推出新书无知者无畏,酣畅淋漓,剑指河山,斩无数英雄小蛮腰:老舍,鲁迅,他自个儿,大众文化港台文化,统统“骂”了个遍,一不小心就闹了个洛阳纸贵。金爷语塞,却摆出“君子剑”岳不群的谦虚劲儿,楞充雅量之人,不发言不表态,一场无名官司就此作罢,呜呼哀哉,遗憾得紧!两大腕儿的兵不血刃的较量,以一方的不抵抗告终,可此役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它激活了文学批评的一潭死水啊!后来的“酷评运动”的揭竿而起,也算是对朔爷大无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啊。“酷评运动”最初发端于陕西的文友杂志,先是口语诗人伊沙、徐江在文友杂志开专栏,炮轰乌烟瘴气的当代诗坛,接着徐江、秦巴子等人策划推出了酷评宝典十作家批判书,炮轰钱钟书、汪曾祺、王蒙、贾平凹、余秋雨、北岛等一众大腕儿,遂将“酷评运动”推向极致,可惜终究雷声大雨点小,多少喧哗鼓噪于今都已烟消云散
这文坛原本就是思想的擂台,精神的竞技场,浮躁也罢,肤浅也好,多少也得常常弄出点动静来才好。孩子般的顽皮也总比老人般的了无生气要强得多!我们一向对文人相轻的掌故不屑一顾,我倒是从心里呼吁,最好能经常来它个文人相“骂”那多过瘾啊!都这样一团和气,不温不火地相互吹捧,恶不恶心啊?最起码的,看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发善心地提个醒儿,才真正是哥们儿义气的表现啊。
怀念“王朔vs金庸”的日子,期待百家争鸣的气候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