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不过是尽力推迟那灭族大祸的到来。而他也知道,这种大祸迟早会来的。这一点还是清初大儒王夫之看的最准,他在《读通鉴论》中说:李林甫之谮杀太子瑛及二王,为寿王地也。武惠妃薨,寿王宠渐衰,而林甫欲树私恩、怙权势,志终不移,谋之愈很,持之愈坚。凡可以荧惑主听、曲成邪计者,尤剧于惠妃未死之前,以其为己死生祸福之枢机也,可以得当者,无所不用。“死生祸福之枢机”道尽了李林甫的动机。
只是没想到,还没到太子当皇上,大祸就已经临头了。
不久,他就遭遇到了最有力的阻击。王鉷虽是李林甫一手提拔上来的,但他为玄宗生财有道。圣眷日隆,威权日盛,连李林甫都要怕他三分。也是他倒霉,偏巧有一桩谋反案把他弟弟牵连进去。原本没有他的事,可他虽然坏,却对弟弟最好。死保弟弟。杨国忠断言王鉷一定也参与了谋反,玄宗认为王鉷受自己恩重。不会谋反,李林甫虽然不满王鉷骑在自己脖子上。但害怕牵连到自己,便也帮王鉷说好话。杨国忠正是想借此案对付李林甫,而一向对李林甫唯唯诺诺、比儿子还听话的左相陈希烈也反了水,极言王鉷大逆当诛。杨国忠则利用自己御史中丞的权力,用酷刑屈打成招,把李林甫也牵扯进来,说李林甫和王鉷兄弟密切,又和蕃将阿布思暗地勾通,图谋不轨,陈希烈也极力附会。玄宗虽然不全信,却也开始鄙薄李林甫,对他的信任度也降低了。李林甫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了。
6.玄宗真是受骗了吗
后世一直认为李林甫把唐玄宗蒙蔽在其中而不觉,才能在朝廷上任意作威作福。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解,既抬举了李林甫,又看低了唐玄宗。
唐玄宗是什么样的人?一代圣明君主。这样说并不过分,一直到开元二十四年前,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丝毫不逊色与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玄烨,他的过错只是自认为过了创业期,就想进入享受期,却忘了自己肩上的天下责任。他对李林甫的为人品行都是了解的,不然也不会说出“此子嫉贤妒能,举世无比”这样精确的话。对李林甫所作所为也并非全然无知,实际上大部分都是知道的,李林甫并没能阻止朝臣和他见面,也没能阻碍他行使君主的权力。他之所以把政务都交给李林甫,是因为他需要这样的宰相。
后世认为玄宗受了李林甫的骗,是基于两个证据:一是李林甫堵塞了言路。《资治通鉴》载:“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谏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令。自是谏争路绝矣。”这段史实自然没错,但若说只凭李林甫一句话,就把“谏争路绝矣”,也还是太抬举李林甫了。唐朝大臣的风骨还不至于这样卑下,被一句话吓倒,我认为真正导致这种结果的反而是玄宗的举止。御史周子谅上言牛仙客“非宰相器”,玄宗立马把他杀掉。杀鸡是给猴看的,李林甫这番话不过是替玄宗传达圣旨而已。当然也是出于私心,这样,就没人说他坏话了,但这只是一举两得的事,若说李林甫专为堵塞言路而敢出此大言,言官恐惧不弹劾,其他的官员又岂能个个做“立仗马”?
二是李林甫遮蔽草野群贤,还是《资治通鉴》载: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
这当然是李林甫玩弄的鬼蜮伎俩,但若说只有草野中的贤士能“斥言其奸恶”,那么在廷的文武大臣干什么去了?为什么就不能“斥言其奸恶”?李林甫并未能阻塞玄宗“进贤”之路,相反,杨慎矜、王鉷、杨国忠都是玄宗自己选拔的“贤才”,只不过不是治国,而是为自己生财的“贤才”或者“椒房之亲”。
相反,李林甫对朝廷的选官制度并没有大的破坏,司马光也称他和牛仙客“谨守程式”而已。李林甫只是对官员升迁的条件卡的更死,资历不够,不论你有怎样的才能,坚决不予升官。但这也是历代宰相已经制订完善的制度。
其实李林甫能任相十九年、专政十六年,根本原因在于他“善养君欲”。《旧唐书》载:上在位多载,倦于万机,恒以接对大臣拘检,难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绝逆耳之言,恣行宴乐,衽席无别,不以为耻,由林甫之赞成也。
这段话把玄宗和李林甫之间的需求关系说的无比透彻,“恣行宴乐、衽席无别,不以为耻”这已不是圣明天子的行为,而是和隋炀帝一样的荒淫无耻了,却也是玄宗自开元二十九年得到杨贵妃后,在宫中和贵妃及她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共同鬼混的真实写照,史称“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为姨,出入宫掖,并承恩泽,势倾天下。”,连当时人杜甫也敢讥斥虢国夫人“淡扫蛾眉朝至尊”。《资治通鉴》称这三人家里“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既成,见他人有胜己者,辄毁而改为。虢国尤为豪荡。”这些钱可都是玄宗赏赐的。玄宗要过这样的生活,如果张说、张九龄在相位,是行不通的,不但要拼死力谏,而且也不会给他这么多钱任他挥霍。当时皇上还没有小金库,要用钱还得从国库中拿,也必须通过宰相。而李林甫不仅迎合“君欲”,而且大大赞成,并且提供一切条件,即所谓“善养”。而当玄宗找到更好的“善养君欲”的人——杨国忠后,也就把李林甫撂到一边去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