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颗星球就是岩石行星哦!”
“一般而言,岩石行星都会有一层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的中间层——也就是地幔。我之所以说这颗星球并不是岩石行星,就是因为她缺少了这样的‘中间层’!”
“在地壳的下面,直接就是这颗星球的地核——由硅化物以及铁、镍等金属构成的、密度极大的‘核心’!”
“严格的说起来。这个‘核心’才是这颗星球的本体,所以她无法被归纳到岩石行星的行列中去。”
在“这颗行星究竟属于哪一类行星”这个问题上,陆昊一般就只讲到这里——一方面是因为他还没有探清地核内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将这个问题留给新生命去研究比较好……呃,其实就是他懒得说多了。
“地表的二氧化硅和其他成岩物质来源于太古时代的地质活动——地核的剧烈运动辐射出了大量的能量。将整个行星变成了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同时,地核运动也将硅化物和密度较小的金属单质‘抛到’地表。让它们在高温下与大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大量的成岩物质。”
“在这个过程中,地核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稳定结构;地壳也在地表完全冷却后成型了,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在地质活动结束后的漫长的岁月里,这颗星球的地表形态几乎没有改变过……你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这颗星球无数年前的样子。”
“大气中的氧气在太古时代的地质活动中被消耗一空,形成了现在这样以惰性气体为主的大气层。这样的大气成分异常稳定,基本不会改变地表形态与地表物质构成……”
“没有恒星的热辐射影响,行星本身的辐射能量也极其微弱,星球表面根本不会形成大气对流——没有大气对流就不会产生能够影响到地表形态的风……没有风,就意味着最细小的沙子都不会挪动一下位置!”
上面这些东西只是陆昊的日常讲座的一部分内容,而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讲得最多的就是这颗星球上的生命构成:“多元宇宙究竟有多少种生命形态?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
“在已知的生命形态中,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是数量最多的、分布最广的两个类别——而你们,就是所谓的硅基生命。”
“你们的身体是由以二氧化硅为主体的成岩物质构成的,这是硅基生命的基本标志之一……”
“你们的眼睛干脆就是某种硅化物的结晶……顺便说一句,它们真的很漂亮。”
“我唯一不了解的就是你们的心脏……嗯,或者说核心——我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它依然是硅基物质。”
在教学生的时候遇到连自己都搞不明白的地方,这恐怕是所有的老师最想避免的:“不过,它的形态为什么是半固态、半液态的?”
他不明白的地方还不止这一处:“它会什么会缓慢地自旋?自旋的动力来源于何处?”
“它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合成的?”
最后,他坦然地告诉自己的学生:“这些我都还没有弄明白——我也不想将它们从你们的身体里掏出来仔细研究……所以,这些问题就只能交给你们以后去研究了。”
在这之后,他就会从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变成一个上下探索求知者:“我现在最想明白的是——你是怎么诞生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必须知道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偶然还是一个必然——如果是必然的话,哪些条件是生命诞生的必要条件?如果是偶然的话,这样的偶然还会不会发生?需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
在这些问题上,陆昊已经花了不少的时间了——可惜,他直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这些问题中的任意一个。
每次在上下求索而无所得的时候,他就会对那个新生命说:“你怎么不会说话呢?”
他并不是在抱怨,他只是在期待:“如果你会说话,你是不是就能告诉我,我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让你的同伴们苏醒?”
他真的是很想听到那个新生命的声音:“你……什么时候才能说话呢?”
这些话也是他的日常之一——他是真心希望那个新生命能够说话——虽然他自己并没有对此抱有太大的期待。
所以,在真的听到那个新生命的声音的时候,他还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他只是傻傻地问了一句:“你说啥?”(未完待续。。)